“中国最美乡村”的戏曲—婺源徽剧音乐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0页 |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二) 国内婺源徽剧研究现状 | 第7-8页 |
(三) 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 第8-10页 |
一、婺源徽剧形成的历史渊源 | 第10-15页 |
(一) 婺源县概说 | 第10页 |
(二) 当地人文地理与婺源徽剧的关系 | 第10-13页 |
1、地理位置对婺源徽剧的影响 | 第10-11页 |
2、人物对婺源徽剧的影响 | 第11-13页 |
(三) 婺源徽剧的形成 | 第13-15页 |
二、婺源徽剧音乐形态研究 | 第15-46页 |
(一) 声腔种类介绍 | 第15-26页 |
1、曲牌体声腔 | 第15-18页 |
2、板腔体唱腔 | 第18-24页 |
3、其他声腔 | 第24-26页 |
(二) 主要唱腔音乐特点分析 | 第26-32页 |
1、吹腔 | 第26-27页 |
2、拨子 | 第27-28页 |
3、二簧 | 第28-30页 |
4、西皮 | 第30-32页 |
(三) 婺源徽剧器乐研究 | 第32-46页 |
1、婺源徽剧的文武场乐器 | 第32-37页 |
2、婺源徽剧的锣鼓经 | 第37-40页 |
3、婺源徽剧的曲牌 | 第40-46页 |
三、婺源徽剧历史沿革研究 | 第46-58页 |
(一) 历代婺源徽班沿革 | 第46-51页 |
1、历代婺源徽班介绍 | 第46-49页 |
2、婺源徽班规矩与管理 | 第49-51页 |
(二) 历代婺源徽剧艺人传承 | 第51-55页 |
1、历代婺源徽班艺人 | 第51-53页 |
2、艺人学艺的动机与必备资质 | 第53页 |
3、旧时婺源徽剧艺人的生存状态 | 第53页 |
4、传统的教授方法 | 第53页 |
5、艺人的个案考察 | 第53-55页 |
(三) 婺源徽剧的演出程序与习俗 | 第55-58页 |
1、演戏程序 | 第55-57页 |
2、观戏习俗 | 第57-58页 |
四、婺源徽剧的现状与思考 | 第58-69页 |
(一) 婺源县徽剧团 | 第58-64页 |
1、婺源县徽剧团的历史 | 第58-59页 |
2、婺源县徽剧团的现状 | 第59-63页 |
3、婺源徽剧传承的问题 | 第63-64页 |
(二) 婺源徽剧当地普及情况的调查与启示 | 第64-68页 |
1、调查对象与方法 | 第64页 |
2、调查内容与结果 | 第64-67页 |
3、问题分析与建议 | 第67-68页 |
(三) 婺源徽剧现状的文化阐释与传承思考 | 第68-69页 |
1、剧团的现状与地方政治环境的关系 | 第68页 |
2、剧团的现状与地方文化环境的关系 | 第68页 |
3、剧团的现状与地方经济环境的关系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附录 | 第72-81页 |
后记 | 第81-82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