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交融--杨宪益翻译风格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11页 |
Abstract | 第11-2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4-35页 |
·引言 | 第24-25页 |
·杨宪益翻译研究的现状 | 第25-26页 |
·杨宪益与戴乃迭古典文学英译的学术成就 | 第26-30页 |
·西方文学名著的汉译 | 第27-28页 |
·中国文学名著的英译 | 第28-29页 |
·翻译家活动之启迪 | 第29-3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0-33页 |
·研究目的 | 第30-32页 |
·研究意义 | 第32-33页 |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33-35页 |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研究框架 | 第34-35页 |
第二章 杨宪益的个人风格 | 第35-64页 |
·翻译风格论 | 第36-43页 |
·风格翻译之理论基础 | 第38-39页 |
·风格翻译之必要性 | 第39页 |
·风格翻译之困难 | 第39-41页 |
·风格翻译之可能性与必然性 | 第41-42页 |
·先决条件:忠实 | 第42页 |
·译文风格的共性:外国味 | 第42-43页 |
·个人风格与思想性格 | 第43-46页 |
·译者风格与思维结构 | 第46-53页 |
·译者思维结构的形成 | 第47页 |
·译者的理性思维 | 第47-49页 |
·译者思维结构的对立与统一 | 第49-53页 |
·个人风格与生活经历的联系 | 第53-58页 |
·传统汉学熏陶 | 第53-54页 |
·西式教育之始 | 第54-55页 |
·留学英伦之牛津 | 第55-56页 |
·东西文化之于杨宪益 | 第56-57页 |
·从杂学到走上译途 | 第57-58页 |
·爱国情怀 | 第58-60页 |
·诗人译者 | 第60-64页 |
·诗人气质 | 第60-61页 |
·诗人作诗 | 第61-62页 |
·诗人译诗 | 第62-64页 |
第三章 杨宪益的翻译实践活动及其翻译观 | 第64-114页 |
·杨宪益的世界观、人生观、翻译观 | 第64-70页 |
·民族主义与历史理性主义 | 第64-67页 |
·杨宪益的民众、现实立场与忧患意识 | 第67-69页 |
·杨宪益的翻译观 | 第69-70页 |
·解放后翻译实践活动评价 | 第70-78页 |
·文学翻译 | 第71-73页 |
·踏上中国古典文学英译之路 | 第73-74页 |
·《文心雕龙》的译名之争 | 第74-75页 |
·英译《史记选》:高度凝练 | 第75-76页 |
·两次翻译高峰 | 第76-78页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翻译 | 第78-86页 |
·戏剧翻译:以《长生殿》为例 | 第78-83页 |
·诗歌翻译:以《离骚》为例 | 第83-84页 |
·小说翻译:以《红楼梦》为例 | 第84-86页 |
·中国近代文学作品翻译 | 第86-93页 |
·《老残游记》的英译 | 第86-91页 |
·林纾与杨宪益之比较——不同的合作翻译模式 | 第91-93页 |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翻译 | 第93-105页 |
·英译《鲁迅选集》:精炼的选题和准确的译笔 | 第93-99页 |
·中西文化的桥梁——《中国文学》和“熊猫”丛书 | 第99-104页 |
·《中国文学》兴衰之启迪 | 第104-105页 |
·外国文学作品翻译 | 第105-114页 |
·萧伯纳的作品:以《卖花女》为例 | 第105-112页 |
·荷马史诗《伊利昂纪》和《奥得修纪》 | 第112-114页 |
第四章 翻译名家之风格比较 | 第114-123页 |
·概述 | 第114-115页 |
·珠联璧合:杨宪益与戴乃迭共竞译业 | 第115-117页 |
·杨宪益与霍克斯翻译风格比较 | 第117-121页 |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 第118-119页 |
·转译形象法 | 第119-120页 |
·注解使用频率 | 第120页 |
·瑕疵之根源 | 第120-121页 |
·小结 | 第121页 |
·杨宪益与许渊冲翻译风格比较 | 第121-123页 |
第五章 杨宪益与霍克斯翻译风格之深层分析 | 第123-138页 |
·文化冲突、原文地位与翻译规范 | 第123-124页 |
·翻译委托人、预期读者与翻译目的 | 第124页 |
·道德规范 | 第124-125页 |
·评价、诠释与文学观 | 第125-126页 |
·人物语言风格翻译之比较 | 第126-138页 |
·个性化语言之对比 | 第126-128页 |
·称谓翻译之对比 | 第128-130页 |
·笑声译法之启迪 | 第130-137页 |
·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六章 杨宪益与许渊冲翻译风格之深层分析 | 第138-156页 |
·《乐府》 | 第138-142页 |
·《上邪》 | 第139-140页 |
·《江南》 | 第140-142页 |
·唐诗:以《长恨歌》为例 | 第142-153页 |
·地名、人名翻译之比较 | 第149-151页 |
·误译缘由之探讨 | 第151-153页 |
·宋词:以《西江月》为例 | 第153-155页 |
·小结 | 第155-156页 |
第七章 影响译者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 第156-171页 |
·教育经历 | 第156-157页 |
·社会背景 | 第157-159页 |
·翻译目的 | 第159-162页 |
·出版商或翻译组织机构 | 第162-166页 |
·预期读者 | 第166-167页 |
·意识形态——杨宪益的文学翻译思想 | 第167-171页 |
·比较文化视野下的翻译观 | 第167页 |
·忠实与“信” | 第167-168页 |
·文化与意义 | 第168-169页 |
·消除历史距离 | 第169-170页 |
·杨宪益对古籍今译的观点 | 第170-171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71-175页 |
·本研究的价值 | 第171-172页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172-173页 |
·本研究的发展空间 | 第173-175页 |
附录 | 第175-204页 |
附录一 杨宪益大事记 | 第175-182页 |
附录二 “土耳其挂毯的反面” | 第182-188页 |
附录三 《近代英国诗钞》的新版序 | 第188-189页 |
附录四 《奥德修纪》的序 | 第189-195页 |
附录五 《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翻译谈 | 第195-197页 |
附录六 略谈我从事翻译工作的经历与体会 | 第197-201页 |
附录七 我与英译本《红楼梦》 | 第201-203页 |
附录八 英译本《卖花女》译者序 | 第203-204页 |
参考文献 | 第204-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