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问题的提出及概念界定 | 第11-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概念界定 | 第12-15页 |
·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自编教材的缘由 | 第16-17页 |
·培智学校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及核心理念 | 第17-18页 |
·指导思想 | 第17-18页 |
·核心理念 | 第18页 |
·培智学校开发教材原则、依据、流程 | 第18-21页 |
·教材开发的原则 | 第18-19页 |
·教材开发的依据 | 第19-20页 |
·教材开发的流程 | 第20-21页 |
·校本教材与以班为本的教材、个别化教材 | 第21页 |
·自编教材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使用自编以校、以班为本的教材的优势 | 第21-22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2页 |
3 研究方法与设计 | 第22-23页 |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研究设计 | 第23页 |
4 教材开发及应用 | 第23-46页 |
·教材开发与应用的理论依据 | 第24-25页 |
·生态课程观 | 第24-25页 |
·个别化教育理论 | 第25页 |
·儿童身心发展理论 | 第25页 |
·确定教学目标 | 第25-29页 |
·教育诊断 | 第25-28页 |
·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 | 第28-29页 |
·教学模式及功课表确定 | 第29-30页 |
·选编教学内容 | 第30-37页 |
·制定确定单元主题、分析主题、确定目标 | 第30-32页 |
·配入学生个别化教育目标 | 第32-33页 |
·选编教学内容 | 第33-37页 |
·组织教学内容 | 第37-39页 |
·教学内容的取舍 | 第38页 |
·教学内容顺序的编排 | 第38页 |
·教材结构完整 | 第38-39页 |
·体现个体差异 | 第39页 |
·设计教学资源 | 第39-40页 |
·设计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 | 第40-41页 |
·教材呈现形式 | 第41页 |
·编写教案、设计教学活动 | 第41-42页 |
·教学实施 | 第42页 |
·案例 1——集体教学:模拟就医 | 第42-44页 |
·案例 2——以某学生为个案的研究过程 | 第44-46页 |
5 研究结果 | 第46-49页 |
·研究结果 | 第46-47页 |
·课程评量 | 第46页 |
·教材评鉴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使用自编教材更适合辅读班的教学 | 第47-48页 |
·自编教材与课程评量、个别化教育计划及教学是统一的整体 | 第48页 |
·统编教材为自编教材提供参考 | 第48页 |
·研究的不足 | 第48-49页 |
·使用的延续性差 | 第48-49页 |
·评鉴问题 | 第49页 |
6 问题及建议 | 第49-51页 |
·政策支持、经费支持 | 第49页 |
·科研与实践结合 | 第49-50页 |
·环境——家长、社区、学校的支持 | 第50页 |
·资源共享 | 第50页 |
·加强真实活动情景中的教学 | 第50-51页 |
7 结束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 A:学生基本情况 | 第54-55页 |
附录 B:东升楼小学辅读班 2009—2010 学年度上期课程表 | 第55-56页 |
附录 C:评量侧面图(虚线为第一次评量,实线为第二次) | 第56-59页 |
附录 D: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实例 | 第59-63页 |
附录 E:教案案例 | 第63-64页 |
附录 F:教材使用者意 | 第64-65页 |
附录 G:启智教材评鉴表 | 第65-69页 |
附录 H:教材案例——第一单元 健康生活 | 第6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