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历史、地理论文--地理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研究

论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2页
引论第12-26页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第12-16页
  一、研究缘起第12-14页
  二、研究意义第14-16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4页
  一、关于作业与学业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第17-19页
  二、关于作业设计方面的研究第19-21页
  三、关于作业布置与评改方面的研究第21-24页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特色与创新第24-26页
  一、研究内容第24页
  二、研究方法第24-25页
  三、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第25-26页
第一章 地理课堂作业的内涵与外延第26-48页
 第一节 概念阐释第26-30页
  一、"课堂作业"的阐释第26-30页
  二、"地理课堂作业"的阐释第30页
 第二节 地理课堂作业的功能第30-41页
  一、有关学者对作业功能的阐述第30-31页
  二、地理课堂作业的功能第31-41页
 第三节 地理课堂作业的特征第41-44页
  一、情境性第41-42页
  二、生活性第42-43页
  三、实践性第43页
  四、综合性第43-44页
 第四节 地理课堂作业的类型第44-48页
  一、阅读类作业第45-46页
  二、探究类作业第46页
  三、操作类作业第46-47页
  四、讨论类作业第47-48页
第二章 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的理论基础第48-73页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理论第48-65页
  一、古今中外的教育心理学思想第48-50页
  二、教育心理学关于作业的研究第50-65页
 第二节 教学设计理论第65-68页
  一、关于教学设计的研究第65-67页
  二、关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第67-68页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论理论第68-73页
  一、课程与教学论理论与课堂作业设计第69-70页
  二、地理教学论中的作业设计第70-73页
第三章 地理课堂作业的现状分析第73-110页
 第一节 问卷与访谈调研结果统计分析第73-88页
  一、问卷调查与访谈统计第73-85页
  二、问卷调查与访谈中发现的问题第85-88页
 第二节 地理课堂中的作业系统分析——以讲同一节课的四位教师为例第88-90页
  一、地理课堂作业系统的统计第88-90页
  二、课堂作业系统的特点与问题分析第90页
 第三节 我国现行地理教材中课堂作业的统计分析第90-110页
  一、教科书作业系统比较第90-104页
  二、教科书作业系统特点及问题分析第104-110页
第四章 国外地理课堂作业案例分析第110-138页
 第一节 美国地理课堂作业案例分析第110-130页
  一、EARTH SCIENCE地理课堂作业系统特点分析第110-127页
  二、美国地理教科书作业系统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借鉴意义第127-130页
 第二节 俄罗斯地理课堂作业设计案例分析以及对我们的启示第130-138页
  一、强调学科知识的全面性第130-131页
  二、多数习题思维含量较低第131-133页
  三、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第133-136页
  四、注重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理念的贯彻第136页
  五、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第136-138页
第五章 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作业的设计原则第138-149页
 第一节 作业设计的难度与有效性第138-141页
  一、作业设计的难度第138-140页
  二、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第140-141页
 第二节 地理课堂作业的设计原则第141-149页
  一、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的一般性原则第142-145页
  二、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的特殊性原则第145-149页
第六章 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作业的设计第149-174页
 第一节 阅读性作业的设计第149-156页
  一、阅读文字类作业第149-151页
  二、阅读图表类作业第151-156页
 第二节 操作性作业的设计第156-163页
  一、设计操作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157-160页
  二、操作性作业案例评析第160-163页
 第三节 探究式作业的设计第163-168页
  一、设计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第163-165页
  二、探究性作业案例评析第165-168页
 第四节 讨论性作业的设计第168-174页
  一、设计讨论性作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第169-170页
  二、讨论性作业案例评析第170-174页
分析与思考第174-180页
参考文献第180-190页
附录第190-200页
后记第200页

论文共2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研究--以AUQA质量审核为例
下一篇:论学校制度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