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5-27页 |
2.1 自我决定理论的综述 | 第15-21页 |
2.1.1 基本心理需要理论 | 第16页 |
2.1.2 认知评价理论 | 第16-17页 |
2.1.3 有机整合理论 | 第17-18页 |
2.1.4 因果定向理论 | 第18-19页 |
2.1.5 目标内容理论 | 第19页 |
2.1.6 人际关系动机理论 | 第19页 |
2.1.7 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领域 | 第19-20页 |
2.1.8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相关测量和评估 | 第20-21页 |
2.2 同伴关系相关文献综述 | 第21-23页 |
2.2.1 同伴关系的内涵 | 第21页 |
2.2.2 同伴关系的类型 | 第21-22页 |
2.2.3 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 第22页 |
2.2.4 同伴关系的测量 | 第22-23页 |
2.2.5 同伴关系在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 | 第23页 |
2.3 学习动机相关文献综述 | 第23-27页 |
2.3.1 学习动机的内涵 | 第23页 |
2.3.2 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2.3.3 学习动机的测量 | 第25-27页 |
第3章 研究模型的构建 | 第27-33页 |
3.1 模型变量的设定 | 第27-28页 |
3.1.1 模型变量一——同伴关系 | 第27页 |
3.1.2 模型变量二——感知基本心理需要支持 | 第27-28页 |
3.1.3 模型变量三——学习动机 | 第28页 |
3.2 模型的构建与假设 | 第28-30页 |
3.2.1 模型的构建 | 第28-29页 |
3.2.2 本研究的假设 | 第29-30页 |
3.3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30-33页 |
3.3.1 研究工具的来源 | 第30-31页 |
3.3.2 初始调查问卷 | 第31页 |
3.3.3 发放调查问卷 | 第31-33页 |
第4章 数据分析 | 第33-47页 |
4.1 被试对象情况 | 第33-34页 |
4.2 调查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34-37页 |
4.2.1 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 | 第34-35页 |
4.2.2 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 | 第35-37页 |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7-39页 |
4.3.1 大学生同伴关系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7-38页 |
4.3.2 感知基本心理需要支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8-39页 |
4.3.3 学习动机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9页 |
4.4 差异性分析 | 第39-47页 |
4.4.1 均值差异分析 | 第39-41页 |
4.4.2 性别方差分析 | 第41-42页 |
4.4.3 专业方差分析 | 第42-44页 |
4.4.4 年级方差分析 | 第44-45页 |
4.4.5 学校方差分析 | 第45-47页 |
第5章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效果评价 | 第47-51页 |
5.1 模型拟合度检验 | 第47-48页 |
5.2 结构方程模型结果与假设检验 | 第48-51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1-55页 |
6.1 现状分析 | 第51-53页 |
6.1.1 大学生同伴关系现状 | 第51-52页 |
6.1.2 大学生感知基本心理需要支持现状 | 第52页 |
6.1.3 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 | 第52-53页 |
6.2 大学生同伴关系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分析 | 第53-54页 |
6.2.1 大学生同伴关系对感知基本心理需要支持的影响 | 第53页 |
6.2.2 感知基本心理需要支持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 第53-54页 |
6.3 管理建议 | 第54页 |
6.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附录 | 第61-6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