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互动视角下的汉语口语评价表达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2-24页
    0.1 研究缘起第12-15页
    0.2 基本理念第15-18页
    0.3 研究目标第18-19页
    0.4 研究意义第19-21页
    0.5 研究语料第21-22页
    0.6 整体框架第22-24页
第一章 评价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第24-40页
    1.1 引言第24页
    1.2 关于“评价”的认识第24-27页
        1.2.1 体现人际功能第24-25页
        1.2.2 相关术语第25-27页
    1.3 互动语言学视角与评价的互动研究第27-38页
        1.3.1 互动语言学第27-30页
        1.3.2 评价的互动研究第30-38页
    1.4 小结第38-40页
第二章 汉语中的评价表达概述第40-56页
    2.1 引言第40页
    2.2 前辈学者的研究第40-42页
    2.3 体系与层次第42-45页
        2.3.1 表达形式体系第42-44页
        2.3.2 表达形式的层次第44-45页
    2.4 个案研究第45-52页
        2.4.1 词汇性成分第45-48页
        2.4.2 构式与句式第48-51页
        2.4.3 会话现象第51-52页
    2.5 形式的规约与规约化第52-56页
第三章 组合性评价表达与评价序列第56-87页
    3.1 引言第56页
    3.2 前人的研究第56-59页
        3.2.1 形容词与评价表达第56-58页
        3.2.2 会话中的句子第58-59页
    3.3 评价格式、序列环境与会话规程第59-64页
        3.3.1 两类评价格式第59-61页
        3.3.2 两类序列环境第61-63页
        3.3.3 评价格式与会话规程第63-64页
    3.4 高交互性谈话中的评价格式第64-77页
        3.4.1 整句型评价第64-70页
        3.4.2 零句型评价第70-77页
    3.5 扩展性讲述中的评价格式第77-85页
        3.5.1 发起位置上的评价第78-81页
        3.5.2 回应位置上的评价第81-85页
    3.6 小结与反思第85-87页
第四章 “着呢”的互动功能与“A着呢”第87-107页
    4.1 引言第87-88页
    4.2 作为评价表达的“A着呢”第88-92页
        4.2.1 前人的研究第88-90页
        4.2.2 “着呢”同形异构的连续统第90-92页
    4.3 话语表现与语气词“着呢”的互动功能第92-100页
        4.3.1 用于回应与“着呢”的交互性第92-95页
        4.3.2 用于发起与“着呢”夸张功能的浮现第95-97页
        4.3.3 非互动语篇中的表现第97-99页
        4.3.4 本节小结第99-100页
    4.4 从“着呢”的互动功能看“A着呢”中的不对称现象第100-103页
        4.4.1 对已发现现象的解释第100-101页
        4.4.2 新的不对称现象的发掘第101-103页
        4.4.3 本节小结第103页
    4.5 互动功能的产生机制第103-105页
        4.5.1 “着呢”的历时发展与“呢”的互动功能第103-104页
        4.5.2 临界语境、“着”的主观化与“着呢”的形成第104-105页
        4.5.3 互动性的进一步加强第105页
    4.6 小结第105-107页
第五章 评注性副词“合着”及其近义副词第107-125页
    5.1 引言第107-108页
    5.2 从折算到评断第108-110页
    5.3 表评断的用法与评价意义的浮现第110-119页
        5.3.1 表达模式第110-113页
        5.3.2 信疑倾向第113-116页
        5.3.3 负面评价意义的浮现第116-118页
        5.3.4 本节小结第118-119页
    5.4 “合着”与“敢情”、“横是”的对比第119-123页
        5.4.1 “敢情”与“合着”第119-121页
        5.4.2 “横是”与“合着”第121-123页
    5.5 小结第123-125页
第六章 “这话说的”的评价立场功能及形成动因第125-140页
    6.1 引言第125-126页
    6.2 相关的研究第126-128页
        6.2.1 言说动词“说”及其功能扩展第126-127页
        6.2.2 抽象构式“这NV的”第127-128页
    6.3 负面立场表达功能及其基本话语框架第128-135页
        6.3.1 负面评价立场回应语第128-129页
        6.3.2 会话模式第129-134页
        6.3.3 两种模式的交际动因第134-135页
    6.4 立场表达负面取向的形成机制和动因第135-137页
        6.4.1 礼貌原则与语境吸收第135-136页
        6.4.2 言说动词“说(话)”的限定作用第136-137页
    6.5 小结及余论第137-140页
第七章 评价表达的总体框架、规律及倾向第140-152页
    7.1 引言第140页
    7.2 评价的语法手段、演变规律和结果第140-148页
        7.2.1 从个案到类别:评价表达的语法手段第140-141页
        7.2.2 演变规律:意义解读与互动因素第141-147页
        7.2.3 规约化的结果第147-148页
    7.3 规约化评价表达的语体倾向及解释第148-150页
    7.4 小结第150-152页
第八章 结语第152-158页
    8.1 主要结论第152-153页
    8.2 方法论上的反思第153-154页
    8.3 本文的不足第154-155页
    8.4 研究的展望第155-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70页
后记第170-172页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第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汉语语篇因果关系的认知加工:理解与韵律产出研究
下一篇:马克思的个人观及其现代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