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一、人地关系的概念 | 第13页 |
二、协调的概念 | 第13页 |
三、观念的概念 | 第13-14页 |
四、人地协调观 | 第14页 |
五、区域经济发展的界定 | 第14-15页 |
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5-16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15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四节 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6-21页 |
一、地理学界对人地关系的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二、地理教学中人地关系的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三、高中地理区域经济发展教学设计综述 | 第18-19页 |
四、地理教学对人地观念的研究 | 第19-20页 |
五、研究评述 | 第20-21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 | 第21-24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4-33页 |
第一节 人地协调观的产生及提出 | 第24-26页 |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第26-30页 |
第三节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第30-31页 |
第四节 建构主义理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地理教学培养人地协调观的可行性分析 | 第33-39页 |
第一节 高中区域经济发展地理教学知识结构体现人地协调观 | 第33-36页 |
第二节 高中区域经济发展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体现 | 第36-39页 |
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 | 第36-37页 |
二、高中区域经济发展教学课程目标 | 第37-39页 |
第四章 高中区域经济发展地理教学的课堂观察分析 | 第39-61页 |
第一节 高中区域经济发展地理教学课堂观察的内容和程序 | 第39-40页 |
一、课堂观察的内容 | 第39-40页 |
二、课堂观察的程序 | 第40页 |
第二节 高中区域经济发展地理教学课堂观察量表的制定 | 第40-43页 |
一、课堂观察表的分析设计 | 第40-43页 |
二、课堂观察量表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 第43页 |
第三节 高中区域经济发展地理教学课堂观察的结果与分析 | 第43-61页 |
一、教师教学的观察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二、学生学习的观察结果与分析 | 第47-54页 |
三、课程性质的观察结果与分析 | 第54-58页 |
四、课堂文化的观察结果与分析 | 第58-61页 |
第五章 高中区域经济发展地理教学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教学设计 | 第61-78页 |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 第62-70页 |
一、教材内容分析 | 第62页 |
二、学情分析 | 第62页 |
三、教学目标 | 第62-63页 |
四、教学重难点 | 第63页 |
五、教学过程 | 第63-69页 |
六、板书设计 | 第69-70页 |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 第70-77页 |
一、教材内容分析 | 第70页 |
二、学情分析 | 第70-71页 |
三、教学目标 | 第71页 |
四、教学重难点 | 第71页 |
五、教学过程 | 第71-76页 |
六、板书设计 | 第76-77页 |
第三节 教学总评 | 第77-78页 |
第六章 高中区域经济发展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对策研究 | 第78-86页 |
第一节 合理规划,循序渐进,建构观念 | 第78-79页 |
第二节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建构观念 | 第79-80页 |
第三节 巧用类比,建构观念 | 第80-82页 |
第四节 问题驱动,强化综合思维,建构观念 | 第82-84页 |
第五节 迁移应用,强化地理实践力,建构观念 | 第84-8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9页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第86-88页 |
一、高中区域经济发展地理教学培养人地协调观的必要性 | 第86页 |
二、高中区域经济发展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 | 第86-88页 |
三、高中区域经济发展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对策 | 第88页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附录 | 第91-94页 |
高中区域经济发展地理教学视频样本基本信息列表 | 第91-92页 |
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区域经济发展地理教学的课堂观察量表 | 第92-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