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4页 |
1.1 γ-PGA的简介 | 第16-17页 |
1.1.1 γ-PGA的结构 | 第16-17页 |
1.1.2 γ-PGA的理化性质 | 第17页 |
1.2 γ-PGA的来源 | 第17-18页 |
1.2.1 提取法 | 第17页 |
1.2.2 化学合成法 | 第17-18页 |
1.2.3 酶转化法 | 第18页 |
1.2.4 微生物发酵法 | 第18页 |
1.3 γ-PGA的微生物法发酵研究 | 第18-20页 |
1.3.1 发酵菌种 | 第18页 |
1.3.2 发酵条件优化 | 第18-19页 |
1.3.3 分离纯化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4 γ-PGA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20页 |
1.5 γ-PGA的应用领域进展 | 第20-21页 |
1.5.1 γ-PGA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 第20页 |
1.5.2 γ-PGA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 第20-21页 |
1.5.3 γ-PGA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 第21页 |
1.5.4 γ-PGA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 第21页 |
1.6 离子注入技术 | 第21-22页 |
1.7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2-24页 |
1.7.1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7.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γ-PGA产生菌的分离筛选及其鉴定 | 第24-46页 |
2.0 前言 | 第2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31页 |
2.1.1 菌种来源 | 第24页 |
2.1.2 培养基 | 第24页 |
2.1.3 试剂与仪器 | 第24-26页 |
2.1.4 实验方法 | 第26-31页 |
2.1.4.1 目标菌的划线、涂布 | 第26页 |
2.1.4.2 γ-PGA种子摇瓶培养 | 第26页 |
2.1.4.3 γ-PGA发酵培养 | 第26页 |
2.1.4.4 γ-PGA含量测定 | 第26-27页 |
2.1.4.5 染料平板初筛方法构建 | 第27-28页 |
2.1.4.6 菌种理化特征鉴定 | 第28-30页 |
2.1.4.7 分子鉴定与系统进化分析 | 第30-3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1-44页 |
2.2.1 γ-PGA产生菌染料平板初筛方法的构建 | 第31页 |
2.2.2 染料指示剂的筛选 | 第31-34页 |
2.2.3 酸性红浓度对菌落生长及排斥圈的影响 | 第34-37页 |
2.2.4 γ-PGA产生菌的分离筛选 | 第37-39页 |
2.2.5 N1发酵产物定性分析 | 第39-41页 |
2.2.5.1 N1发酵产物的薄层层析 | 第39-40页 |
2.2.5.2 CTAB特异性反应 | 第40页 |
2.2.5.3 N1分泌物的光谱扫描 | 第40-41页 |
2.2.6 N1理化鉴定 | 第41-42页 |
2.2.6.1 菌落菌体形态特征 | 第41-42页 |
2.2.6.2 N1生理生化特征 | 第42页 |
2.2.7 16 SrDNA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42-44页 |
2.3 结论 | 第44-46页 |
第3章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B.amyloliquefaciensN1γ-PGA | 第46-62页 |
3.0 引言 | 第4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6-51页 |
3.1.1 试验菌株 | 第46页 |
3.1.2 培养基 | 第46-47页 |
3.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47-48页 |
3.1.4 实验方法 | 第48-51页 |
3.1.4.1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γ-PGA | 第48-50页 |
3.1.4.1.1 标准品溶剂的选择 | 第48页 |
3.1.4.1.2 标准品的配制 | 第48页 |
3.1.4.1.3 测定波长的选择 | 第48页 |
3.1.4.1.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8页 |
3.1.4.1.5 干扰因素的研究 | 第48-49页 |
(1)不同酸碱度(pH)对检测方法的影响 | 第49页 |
(2)不同温度对检测方法的影响 | 第49页 |
(3)不同浓度离子强度对检测方法的影响 | 第49页 |
3.1.4.1.6 最低检测限和最低定量限 | 第49页 |
3.1.4.1.7 精密度和稳定性测定 | 第49-50页 |
3.1.4.1.8 加标回收率测定 | 第50页 |
3.1.4.2 CTAB法 | 第50-51页 |
3.1.4.2.1 标准品的配制 | 第50页 |
3.1.4.2.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0页 |
3.1.4.2.3 最低检测限和最低定量限 | 第50页 |
3.1.4.2.4 精密度和稳定性测定 | 第50-51页 |
3.1.4.2.5 加标回收率测定 | 第51页 |
3.1.4.3 紫外分光光度法与CTAB法测定比较 | 第5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1-61页 |
3.2.1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γ-PGA | 第51-57页 |
3.2.1.1 不同溶剂的选择对紫外可见光扫描的影响 | 第51-52页 |
3.2.1.2 标准曲线及最低检测限和最低定量限 | 第52-53页 |
3.2.1.3 干扰因素的研究 | 第53-56页 |
3.2.1.4 精密度和稳定性测试 | 第56-57页 |
3.2.1.5 加标回收率测试 | 第57页 |
3.2.2 CTAB法测定γ-PGA | 第57-60页 |
3.2.2.1 标准曲线及最低检测限和最低定量限 | 第57-59页 |
3.2.2.2 精密度和稳定性测定 | 第59-60页 |
3.2.2.3 加标回收率测试 | 第60页 |
3.2.3 紫外分光光度法与CTAB法比较结果 | 第60-61页 |
3.3 结论 | 第61-62页 |
第4章 ARTP诱变选育B.amyloliquefaciensN1 | 第62-73页 |
4.0 引言 | 第62-63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63页 |
4.1.1 供试菌株 | 第63页 |
4.1.2 培养基 | 第63页 |
4.1.3 主要试剂 | 第63页 |
4.1.4 主要仪器 | 第6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3-66页 |
4.2.1 生长及发酵曲线测定 | 第63-64页 |
4.2.2 孔板选择 | 第64页 |
4.2.3 孔板摇瓶一致性比较 | 第64页 |
4.2.4 平板观测时间的选择 | 第64页 |
4.2.5 诱变方法 | 第64页 |
4.2.6 突变体突变株检出方法 | 第64-65页 |
4.2.7 圈径比、孔板、摇瓶相关性比较 | 第65页 |
4.2.8 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65页 |
4.2.9 诱变流程 | 第65-6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6-72页 |
4.3.1 B.amyloliquefaciensN1生长及发酵曲线 | 第66-67页 |
4.3.2 B.amyloliquefaciensN1孔板培养选择 | 第67-68页 |
4.3.3 B.amyloliquefaciensN1孔板与摇瓶培养对应性比较 | 第68页 |
4.3.4 B.amyloliquefaciensN1平板观测时间的选择 | 第68-69页 |
4.3.5 B.amyloliquefaciensN1的ARTP诱变选育 | 第69-70页 |
4.3.6 突变体排斥圈初筛与孔板复筛相关性比较 | 第70-72页 |
4.3.7 高产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 | 第72页 |
4.4 结论 | 第72-73页 |
第5章 B.amyloliquefaciensPI142产γ-聚谷氨酸发酵条件优化 | 第73-88页 |
5.0 引言 | 第7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3-75页 |
5.1.1 供试菌株 | 第73页 |
5.1.2 培养基 | 第73-74页 |
5.1.3 培养方法 | 第74页 |
5.1.4 单因素实验 | 第74页 |
5.1.5 多因素响应面试验 | 第74-75页 |
5.1.6 发酵液中γ-PGA提取与含量测定 | 第75页 |
5.1.7 数据处理 | 第75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5-87页 |
5.2.1 碳源对B.amyloliquefaciensPI142发酵产γ-PGA的影响 | 第75-76页 |
5.2.2 氮源对B.amyloliquefaciensPI142发酵产γ-PGA的影响 | 第76-78页 |
5.2.3 无机盐对B.amyloliquefaciensPI142发酵生产γ-PGA的影响 | 第78-79页 |
5.2.4 谷氨酸钠对B.amyloliquefaciensPI142发酵产γ-PGA的影响 | 第79-80页 |
5.2.5 初始pH对B.amyloliquefaciensPI142发酵产γ-PGA的影响 | 第80-81页 |
5.2.6 装液量对B.amyloliquefaciensPI142发酵产γ-PGA的影响 | 第81-82页 |
5.2.7 接种量对B.amyloliquefaciensPI142发酵生γ-PGA的影响 | 第82-83页 |
5.2.8 响应面实验设计及结果 | 第83-85页 |
5.2.9 各因素对γ-PGA产量影响的响应面分析 | 第85-87页 |
5.2.10 回归模型验证 | 第87页 |
5.3 结论 | 第87-8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6.1 结论 | 第88-89页 |
6.2 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