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2-20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2-13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五)研究价值和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演进及研究设计过程 | 第20-30页 |
(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演进 | 第20-23页 |
1.义务教育巩固普及阶段(1986~2000年)——政策酝酿期 | 第20-21页 |
2.以撤并导向为主阶段(2001~2012年)——政策加速期 | 第21-22页 |
3.保护、恢复与调整阶段(2013年至今)——政策转型期 | 第22-23页 |
(二)调查研究设计与过程 | 第23-30页 |
1.研究设计 | 第23-25页 |
2.研究过程 | 第25-28页 |
3.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 | 第28-30页 |
二、“后撤点并校时期”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问题检视 | 第30-37页 |
(一)审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制定标准的问题 | 第30-32页 |
1.国家政策标准模糊不清,易引发农村各地盲目跟风 | 第30-31页 |
2.学术界提出的政策标准过于理性和静态,难以指导复杂的农村实际 | 第31页 |
3.地方开发的政策标准重视客观效果,忽视农民主观感受和利益诉求 | 第31-32页 |
(二)检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制定过程的问题 | 第32-34页 |
1.地方政府的民主意识较为薄弱 | 第32页 |
2.农村学生家长的参与意识和意愿不强 | 第32-33页 |
3.农村学龄儿童尚不具备参与能力 | 第33-34页 |
(三)反思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实践中的问题 | 第34-37页 |
1.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地运行未给予具体有效的政策建议 | 第34-35页 |
2.对城区大班额问题地解决未给予切实可行的政策操作 | 第35页 |
3.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建设发展未给予特殊的政策保障 | 第35-37页 |
三、“后撤点并校时期”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问题的归因分析 | 第37-43页 |
(一)政策自身在制定过程中不完善所制约的结果 | 第37-39页 |
1.政策在制定过程中未严格其科学性与规范性 | 第37-38页 |
2.政策在制定过程中未遵守好实事求是的原则 | 第38页 |
3.政策在制定过程中未做好相应后续保障工作 | 第38-39页 |
(二)地方政府对政策的理解与执行失当所导致的结果 | 第39-41页 |
1.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教育效益 | 第39-40页 |
2.地方政府把城镇化作为布局调整的首要动力 | 第40页 |
3.地方政府采用“一刀切”的执政方式 | 第40-41页 |
(三)相关利益群体应对能力不足所造就的结果 | 第41-43页 |
1.部分村民缺乏对相关政策信息的认知能力 | 第41页 |
2.农村学龄儿童不具备理性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 第41-42页 |
3.大多农村学校缺乏在逆境中“求生”的能力 | 第42-43页 |
四、“后撤点并校时期”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完善 | 第43-50页 |
(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价值追求 | 第43-45页 |
1.追求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科学化 | 第43-44页 |
2.追求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民主化 | 第44-45页 |
3.追求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道义化 | 第45页 |
(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设计原则 | 第45-47页 |
1.坚持政策制定的“便利性”原则 | 第45-46页 |
2.坚持政策制定的“正义性”原则 | 第46页 |
3.坚持政策制定的“乡土性”原则 | 第46-47页 |
(三)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路径选择 | 第47-50页 |
1.强化地方政府对农村教育的宏观调控作用 | 第47-48页 |
2.提升村民对农村教育的认知水平和参与程度 | 第48页 |
3.鼓励农村学校对农村地区辐射带动功能的发挥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8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