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国教育事业论文--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后撤点并校时期”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研究--以辽西三市的五所农村学校为研究对象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2-20页
    (一)选题依据第12-13页
    (二)文献综述第13-17页
    (三)概念界定第17-18页
    (四)研究方法第18页
    (五)研究价值和创新之处第18-20页
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演进及研究设计过程第20-30页
    (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演进第20-23页
        1.义务教育巩固普及阶段(1986~2000年)——政策酝酿期第20-21页
        2.以撤并导向为主阶段(2001~2012年)——政策加速期第21-22页
        3.保护、恢复与调整阶段(2013年至今)——政策转型期第22-23页
    (二)调查研究设计与过程第23-30页
        1.研究设计第23-25页
        2.研究过程第25-28页
        3.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第28-30页
二、“后撤点并校时期”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问题检视第30-37页
    (一)审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制定标准的问题第30-32页
        1.国家政策标准模糊不清,易引发农村各地盲目跟风第30-31页
        2.学术界提出的政策标准过于理性和静态,难以指导复杂的农村实际第31页
        3.地方开发的政策标准重视客观效果,忽视农民主观感受和利益诉求第31-32页
    (二)检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制定过程的问题第32-34页
        1.地方政府的民主意识较为薄弱第32页
        2.农村学生家长的参与意识和意愿不强第32-33页
        3.农村学龄儿童尚不具备参与能力第33-34页
    (三)反思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实践中的问题第34-37页
        1.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地运行未给予具体有效的政策建议第34-35页
        2.对城区大班额问题地解决未给予切实可行的政策操作第35页
        3.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建设发展未给予特殊的政策保障第35-37页
三、“后撤点并校时期”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问题的归因分析第37-43页
    (一)政策自身在制定过程中不完善所制约的结果第37-39页
        1.政策在制定过程中未严格其科学性与规范性第37-38页
        2.政策在制定过程中未遵守好实事求是的原则第38页
        3.政策在制定过程中未做好相应后续保障工作第38-39页
    (二)地方政府对政策的理解与执行失当所导致的结果第39-41页
        1.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教育效益第39-40页
        2.地方政府把城镇化作为布局调整的首要动力第40页
        3.地方政府采用“一刀切”的执政方式第40-41页
    (三)相关利益群体应对能力不足所造就的结果第41-43页
        1.部分村民缺乏对相关政策信息的认知能力第41页
        2.农村学龄儿童不具备理性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第41-42页
        3.大多农村学校缺乏在逆境中“求生”的能力第42-43页
四、“后撤点并校时期”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完善第43-50页
    (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价值追求第43-45页
        1.追求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科学化第43-44页
        2.追求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民主化第44-45页
        3.追求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道义化第45页
    (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设计原则第45-47页
        1.坚持政策制定的“便利性”原则第45-46页
        2.坚持政策制定的“正义性”原则第46页
        3.坚持政策制定的“乡土性”原则第46-47页
    (三)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路径选择第47-50页
        1.强化地方政府对农村教育的宏观调控作用第47-48页
        2.提升村民对农村教育的认知水平和参与程度第48页
        3.鼓励农村学校对农村地区辐射带动功能的发挥第48-50页
结语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附录第54-58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第58-59页
致谢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微课的初中物理“前引后辅”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
下一篇: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