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4 研究的思路 | 第11页 |
1.5 研究的方法 | 第11-12页 |
2 课题的理论综述 | 第12-18页 |
2.1 微课的概述 | 第12-14页 |
2.1.1 微课的概念界定 | 第12页 |
2.1.2 微课的特点 | 第12-13页 |
2.1.3 微课的分类 | 第13-14页 |
2.1.4 目前主要的微课教学模式 | 第14页 |
2.2 教学模式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 第14-15页 |
2.2.1 教学模式的概念 | 第14-15页 |
2.2.2 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 第15页 |
2.3 课题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2.3.1 混合式学习理论 | 第15页 |
2.3.2 微型学习理论 | 第15-16页 |
2.3.3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6页 |
2.3.4 掌握学习理论 | 第16-18页 |
3 对微课教学的态度和认识的调查研究 | 第18-26页 |
3.1 调查目的和方法 | 第18页 |
3.2 调查对象和实施过程 | 第18-19页 |
3.3 调查内容和结果分析 | 第19-26页 |
4 基于微课的初中物理“前引后辅”教学模式的概述及建构 | 第26-34页 |
4.1 基于微课的初中物理“前引后辅”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 第26-27页 |
4.1.1 “前引”的概念界定 | 第26页 |
4.1.2 “后辅”的概念界定 | 第26-27页 |
4.2 基于微课的初中物理“前引后辅”教学模式的建构 | 第27-30页 |
4.2.1 教学目标 | 第27页 |
4.2.2 操作程序 | 第27-29页 |
4.2.3 实现条件 | 第29-30页 |
4.3 基于微课的初中物理“前引后辅”教学模式的优势 | 第30-31页 |
4.4 基于微课的初中物理“前引后辅”教学模式下的微课设计原则与制作要求 | 第31-34页 |
4.4.1 设计原则 | 第31-32页 |
4.4.2 制作要求 | 第32-34页 |
5 基于微课的初中物理“前引后辅”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 | 第34-47页 |
5.1 “光的直线传播”课程案例 | 第34-41页 |
5.1.1 “前引”环节 | 第34-36页 |
5.1.2 课上环节 | 第36页 |
5.1.3 “后辅”环节 | 第36-41页 |
5.2 “质量”课程案例 | 第41-47页 |
5.2.1 “前引”环节 | 第41-43页 |
5.2.2 课上环节 | 第43页 |
5.2.3 “后辅”环节 | 第43-47页 |
6 研究总结 | 第47-48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47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1:对微课教学的态度和认识的调查问卷 | 第50-53页 |
附录2:访谈调查提纲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