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国教育事业论文--教师与学生状况论文--教师状况论文

成都市统筹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案例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4页
    1.1 问题提出第11-12页
        1.1.1 教师资源配置是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部分第11页
        1.1.2“统筹城乡教育”对教师资源配置提出更高要求第11-12页
        1.1.3 成都市统筹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具有一定的参照性第12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2-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2-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 研究综述第14-18页
        1.3.1 教师资源配置的重要性和意义研究第14页
        1.3.2 教师资源配置的现状研究第14-15页
        1.3.3 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原因研究第15-16页
        1.3.4 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策略研究第16-17页
        1.3.5 国外教师资源配置经验介绍的研究第17页
        1.3.6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第17-18页
    1.4 研究设计第18-19页
        1.4.1 研究思路第18-19页
        1.4.2 研究方法第19页
    1.5 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界定第19-24页
        1.5.1 理论基础第19-22页
        1.5.2 核心概念界定第22-24页
第二章 统筹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案例描述第24-49页
    2.1 我国地方统筹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历史演进与实践方式第24-27页
        2.1.1 我国地方统筹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推进历程第24-25页
        2.1.2 我国地方统筹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主要模式第25-27页
    2.2 我国地方统筹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探索经验与存在问题第27-31页
        2.2.1 我国地方统筹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实践经验与启示第27-29页
        2.2.2 我国地方统筹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29-31页
    2.3 成都市实施统筹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背景第31-33页
        2.3.1 成都统筹经济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第31-32页
        2.3.2 成都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第32页
        2.3.3 成都教育改革先行先试的需要第32页
        2.3.4 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自身要求第32-33页
    2.4 成都市实施统筹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内容第33-49页
        2.4.1 统筹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方式第33-38页
        2.4.2 切实加强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激励和保障第38-42页
        2.4.3 成都市实施统筹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效果第42-46页
        2.4.4 成都市统筹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实践的典型性第46-49页
第三章 成都市统筹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分析第49-56页
    3.1 统筹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基本考虑第49-50页
        3.1.1 教育公平的需要第49页
        3.1.2 人民群众的需要第49-50页
        3.1.3 统筹城乡的需要第50页
    3.2 统筹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其价值指向的均衡性第50-53页
        3.2.1 在市级统筹配置教师资源方面价值指向体现均衡性第50-51页
        3.2.2 在推动教师交流方面价值指向体现均衡性第51-52页
        3.2.3 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方面价值指向体现均衡性第52页
        3.2.4 在优化教师资源管理方面价值指向体现均衡性第52-53页
    3.3 教师资源配置监测确保价值指向的体现均衡性第53-55页
        3.3.1 建立义务教育校际均衡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年度监测第53页
        3.3.2 建立反映区域均衡的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并开展年度监测第53-54页
        3.3.3 建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并开展年度监测第54-55页
    3.4 统筹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结果体现均衡性第55-56页
        3.4.1 农村学校的教师学历得到快速提升第55页
        3.4.2 校际之间教师水平实现均衡发展第55页
        3.4.3 区域之间教师水平实现均衡发展第55页
        3.4.4 城乡学校之间教师水平实现了均衡发展第55-56页
第四章 成都市统筹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层级性分析第56-65页
    4.1 学校作为配置责任主体的制度设计第56-57页
    4.2 区(市)县作为配置责任主体的制度设计第57-59页
        4.2.1 区(市)县政府为作为配置责任主体的制度设计第57-58页
        4.2.2“县管校用”制度所确定县和学校的层级性第58-59页
    4.3 市级作为配置责任主体的制度设计第59-63页
        4.3.1 建立配置标准第59-60页
        4.3.2 促进区域交流第60-61页
        4.3.3 倾斜配置资源第61-63页
    4.4 实施多层次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结果第63-65页
        4.4.1 强化了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职能职责第63页
        4.4.2 实现了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全域覆盖”第63页
        4.4.3 充分发挥了“市域统筹”在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第63-65页
第五章 成都市统筹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多样性分析第65-71页
    5.1 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路经第65-66页
        5.1.1 建立多种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制度第65页
        5.1.2 开展多种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模式第65-66页
    5.2 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形式的多样性第66-69页
        5.2.1 行政推动、利益调动、专业带动相结合第66-67页
        5.2.2 静态标准配置和动态过程管理相结合第67-68页
        5.2.3“以县为主”配置与“市域统筹”配置相结合第68-69页
    5.3 多形式实施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结果第69-71页
        5.3.1 促进配置方式的优化配置第69页
        5.3.2 提供了多维度的教师资源配置方式第69页
        5.3.3 畅通了教师资源流动的的渠道第69-71页
第六章 成都市统筹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借鉴与启示第71-77页
    6.1 突出部门联动,建立协同机制第71页
    6.2 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第71-72页
    6.3 改革教师管理基本制度,形成县域教师动态管理机制第72-73页
        6.3.1 建立教师管用分离机制第72-73页
        6.3.2 疏通教师区域管理渠道第73页
        6.3.3 做好相关政策的配套建设第73页
    6.4 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学校由“塘”变成“河”第73-74页
        6.4.1 优化学校岗位资源第73-74页
        6.4.2 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第74页
    6.5 加强培训和交流力度,提升专业发展的意识与能力第74-75页
        6.5.1 激发教师自主发展意识第74页
        6.5.2 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第74-75页
        6.5.3 消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感第75页
        6.5.4 增强教师合作竞争意识第75页
    6.6 进一步缓解城乡教师资源不均衡的矛盾第75-77页
        6.6.1 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第75页
        6.6.2 创新教师统筹管理的模式第75-77页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第77-79页
    7.1 主要结论第77-78页
    7.2 研究展望第78-79页
致谢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研究
下一篇:泛在学习环境下高中地理微课程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