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论文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3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18页 |
1.2.1 国内外心理契约破裂与违背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外组织承诺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外组织公正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18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第2章 心理契约、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正的关系模型构建 | 第22-29页 |
2.1 基本概念的内涵界定与构成要素分析 | 第22-24页 |
2.1.1 心理契约破裂与心理契约违背的内涵界定 | 第22页 |
2.1.2 组织承诺的内涵界定与要素构成 | 第22-23页 |
2.1.3 组织公正的内涵界定与要素构成 | 第23-24页 |
2.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24-28页 |
2.2.1 心理契约破裂对于组织承诺的影响分析 | 第24-25页 |
2.2.2 心理契约违背在心理契约破裂与组织承诺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25-26页 |
2.2.3 组织公正对于心理契约违背和组织承诺的调节作用 | 第26-28页 |
2.3 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测量工具设计与问卷研究 | 第29-33页 |
3.1 测量工具选择与设计 | 第29-30页 |
3.1.1 心理契约破裂与违背的量表选择与设计 | 第29页 |
3.1.2 组织承诺的量表选择与设计 | 第29-30页 |
3.1.3 组织公正的量表选择与设计 | 第30页 |
3.2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 第30-31页 |
3.2.1 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 第30页 |
3.2.2 样本描述 | 第30-31页 |
3.3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31-32页 |
3.3.1 问卷信度分析 | 第31-32页 |
3.3.2 问卷效度分析 | 第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 第33-53页 |
4.1 因子分析 | 第33-36页 |
4.1.1 心理契约破裂与违背因子分析 | 第33-34页 |
4.1.2 组织承诺因子分析 | 第34-35页 |
4.1.3 组织公正因子分析 | 第35-36页 |
4.2 心理契约破裂、违背与组织承诺的关系检验 | 第36-40页 |
4.2.1 心理契约破裂对心理契约违背的影响检验 | 第36-37页 |
4.2.2 心理契约破裂对组织承诺的影响检验 | 第37页 |
4.2.3 心理契约违背对组织承诺的影响检验 | 第37-38页 |
4.2.4 心理契约违背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8-40页 |
4.3 组织公正的调节作用检验 | 第40-43页 |
4.3.1 分配公正的调节作用检验 | 第40-41页 |
4.3.2 程序公正的调节作用检验 | 第41-42页 |
4.3.3 互动公正的调节作用检验 | 第42-43页 |
4.4 研究结果总结与分析 | 第43-47页 |
4.4.1 假设检验结果总结 | 第43-45页 |
4.4.2 研究结果分析与解释 | 第45-47页 |
4.5 管理建议与实践启示 | 第47-52页 |
4.5.1 构建科学的员工心理契约管理模式 | 第47-50页 |
4.5.2 采取心理契约破裂的补救措施 | 第50-51页 |
4.5.3 建立基于组织承诺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 第51-5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附录 | 第6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