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基于新型交往方式的企业管理人员社会网络与管理绩效关系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 信息网络技术催生新型交往方式第10页
        1.1.2 新型交往方式产生新型社会网络第10-11页
    1.2 文献综述第11-14页
        1.2.1 国外研究第11-13页
        1.2.2 国内研究第13-14页
        1.2.3 评价第14页
    1.3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3.1 理论意义第14-15页
        1.3.2 现实意义第15页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第15-16页
        1.4.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2 研究思路第16页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6-18页
        1.5.1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5.2 技术路线图第17-18页
    1.6 本文的创新点第18-19页
2 理论基础及模型构建第19-25页
    2.1 相关理论基础第19-21页
        2.1.1 社会网络理论第19-20页
        2.1.2 社会结构化理论第20-21页
        2.1.3 社会认知理论第21页
    2.2 模型构建第21-25页
        2.2.1 新型社会网络结构第21-22页
        2.2.2 新型社会网络与管理绩效关系模型第22-25页
3 管理人员新型社会网络结构分析第25-44页
    3.1 新型社会网络主要要素第25-35页
        3.1.1 主要要素构成第25-33页
        3.1.2 各要素之间关系第33-35页
        3.1.3 主要要素对新型社会网络贡献第35页
    3.2 传统社会网络与新型社会网络比较第35-37页
        3.2.1 传统社会网络特点第35-36页
        3.2.2 新型社会网络特点第36-37页
        3.2.3 传统社会网络与新型社会网络区别第37页
    3.3 管理人员新型社会网络作用第37-40页
        3.3.1 增加与亲人联系频率第37-38页
        3.3.2 增强与朋友联系第38-39页
        3.3.3 提升与同事联系次数第39-40页
    3.4 管理人员新型社会网络特点第40-44页
        3.4.1 性别差异第40-41页
        3.4.2 学历差异第41-42页
        3.4.3 年龄差异第42-44页
4 管理绩效构成因素分析第44-53页
    4.1 管理绩效两个主要因素第44-51页
        4.1.1 关系绩效因素第49-50页
        4.1.2 任务绩效因素第50-51页
    4.2 两主要因素对管理绩效贡献第51-53页
5 管理人员新型社会网络对关系绩效及任务绩效影响第53-66页
    5.1 新型社会网络对关系绩效影响第54-59页
        5.1.1 对人际促进因素的影响第54-56页
        5.1.2 对工作奉献因素的影响第56-58页
        5.1.3 新型社会网络与关系绩效的分析第58-59页
    5.2 新型社会网络对任务绩效影响第59-64页
        5.2.1 对任务创新因素的影响第59-61页
        5.2.2 对任务效率因素的影响第61-63页
        5.2.3 新型社会网络与任务绩效的分析第63-64页
    5.3 新型社会网络对关系绩效和任务绩效影响结果分析第64-66页
6 新型社会网络对管理绩效影响第66-73页
    6.1 新型社会网络各要素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第66-67页
    6.2 管理绩效各要素验证性因子分析第67-69页
    6.3 新型社会网络影响管理绩效的结构方程构建第69-71页
    6.4 新型社会网络对管理绩效影响结果分析第71-73页
7 提升管理人员管理绩效的对策第73-77页
    7.1 维护良好的新型社会网络类型第73-75页
        7.1.1 维护亲人、朋友、同事网络提升管理绩效第73-74页
        7.1.2 开拓建立新型社会网络,加强沟通联系第74-75页
    7.2 积极引导,发挥管理人员虚拟社会网络的促进作用第75-76页
    7.3 根据管理人员网络特点优化新型社会网络第76-77页
8 结论与展望第77-79页
    8.1 结论第77页
    8.2 展望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2页
附录第82-86页
致谢第86-8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7-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潍坊Y房地产项目风险与防范研究
下一篇:国有企业人才吸引与开发问题研究--以江西九江JM企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