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零引言 | 第7-9页 |
0.1 选题理由和选题意义 | 第7-8页 |
0.1.1 选题理由 | 第7页 |
0.1.2 选题价值 | 第7-8页 |
0.2 研究范围 | 第8页 |
0.3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第8-9页 |
0.3.1 研究方法 | 第8页 |
0.3.2 语料来源 | 第8-9页 |
第一章 各类补语的习得研究和偏误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1.1 结果补语的习得研究和偏误研究 | 第9页 |
1.2 趋向补语的习得研究和偏误研究 | 第9-10页 |
1.3 程度补语的习得研究和偏误研究 | 第10页 |
1.4 可能补语的习得研究和偏误研究 | 第10-11页 |
1.5 数量补语的习得研究和偏误研究 | 第11页 |
1.6 状态补语的习得研究和偏误研究 | 第11-12页 |
小结 | 第12-13页 |
第二章 与本族人使用情况的对比分析 | 第13-23页 |
2.1 与本族人使用补语概况的对比 | 第13-14页 |
2.2 与本族人口语中各类补语的具体使用情况的对比 | 第14-23页 |
2.2.1 与本族人口语中结果补语使用情况的对比 | 第14-15页 |
2.2.2 与本族人口语中趋向补语的使用情况作对比 | 第15-18页 |
2.2.3 与本族人口语中程度补语的使用情况作对比 | 第18-19页 |
2.2.4 与本族人口语中可能补语的使用情况作对比 | 第19页 |
2.2.5 与本族人口语中数量补语的使用情况作对比 | 第19-21页 |
2.2.6 与本族人口语中状态补语的使用情况作对比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各类补语的习得与偏误研究 | 第23-38页 |
3.1 结果补语的分析 | 第23-27页 |
3.1.1 结果补语句正确用例分析 | 第23-24页 |
3.1.2 结果补语句偏误用例分析 | 第24-27页 |
3.2 趋向补语的分析 | 第27-31页 |
3.2.1 趋向补语句正确用例分析 | 第27-29页 |
3.2.2 趋向补语句偏误用例分析 | 第29-31页 |
3.3 程度补语的分析 | 第31-32页 |
3.3.1 程度补语句正确用例分析 | 第31-32页 |
3.4 可能补语的分析 | 第32-33页 |
3.4.1 可能补语句正确用例分析 | 第32页 |
3.4.2 可能补语句偏误用例分析 | 第32-33页 |
3.5 数量补语的分析 | 第33-36页 |
3.5.1 数量补语句正确用例分析 | 第33-34页 |
3.5.2 数量补语句偏误用例分析 | 第34-36页 |
3.6 状态补语的分析 | 第36-38页 |
3.6.1 状态补语句正确用例分析 | 第36-37页 |
3.6.2 状态补语句偏误用例分析 | 第37-38页 |
第四章 难度等级排序及教学建议 | 第38-43页 |
4.1 补语各句式的难度等级排序 | 第38-39页 |
4.2 结果补语各句式的难度等级排序 | 第39-40页 |
4.3 趋向补语各句式的难度等级排序 | 第40页 |
4.4 程度补语各句式的难度等级排序 | 第40-41页 |
4.5 可能补语各句式的难度等级排序 | 第41页 |
4.6 数量补语各句式的难度等级排序 | 第41-42页 |
4.7 状态补语各句式的难度等级排序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对教材的考察及教学建议 | 第43-49页 |
5.1 对结果补语编排顺序的考察及教学意见 | 第44-45页 |
5.2 对趋向补语编排顺序的考察及教学意见 | 第45-46页 |
5.3 对程度补语编排顺序的考察及教学意见 | 第46-47页 |
5.4 对可能补语编排顺序的考察及教学意见 | 第47页 |
5.5 对数量补语编排顺序的考察及教学意见 | 第47-48页 |
5.6 对状态补语编排顺序的考察及教学意见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