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 第16-20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4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技术支持 | 第20-3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创客空间 | 第20页 |
2.1.2 虚拟创客空间 | 第20页 |
2.1.3 虚拟乐高积木模型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1页 |
2.2.2 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 | 第21-22页 |
2.2.3 自主学习理论 | 第22-23页 |
2.2.4 沉浸理论 | 第23页 |
2.3 技术支持 | 第23-30页 |
2.3.1 三维建模工具3dsmax | 第23-24页 |
2.3.2 虚拟现实开发平台VR-Platform | 第24-27页 |
2.3.3 几何建模技术 | 第27页 |
2.3.4 实时碰撞检测技术 | 第27-28页 |
2.3.5 数据库建模技术 | 第28页 |
2.3.6 立体显示技术 | 第28页 |
2.3.7 脚本编辑技术 | 第28-30页 |
第三章 虚拟创客空间功能模型构建和系统设计 | 第30-42页 |
3.1 虚拟创客空间功能结构模型的构建 | 第30-35页 |
3.1.1 相关学习环境模型 | 第30-31页 |
3.1.2 虚拟创客空间功能结构模型的构建原则 | 第31-32页 |
3.1.3 虚拟创客空间功能结构模型构建 | 第32-33页 |
3.1.4 虚拟创客空间的教学要素结构分析 | 第33-35页 |
3.2 虚拟创客空间的系统设计 | 第35-37页 |
3.2.1 基于虚拟创客空间的教学设计框架 | 第35-36页 |
3.2.2 虚拟创客空间教学设计过程分析 | 第36-37页 |
3.3 虚拟创客空间的设计方案 | 第37-38页 |
3.4 虚拟创客空间的设计过程 | 第38-41页 |
3.4.1 虚拟创客空间的需求分析 | 第38-39页 |
3.4.2 虚拟创客空间的总体设计 | 第39页 |
3.4.3 虚拟创客空间的详细设计 | 第39-41页 |
3.5 虚拟创客空间的学习流程 | 第41-42页 |
第四章 乐高积木模型的虚拟创客空间案例开发 | 第42-68页 |
4.1 虚拟创客空间的教学设计 | 第42-44页 |
4.2 虚拟创客空间及乐高积木模型主要功能的实现 | 第44-68页 |
4.2.1 虚拟模型的实现 | 第44-52页 |
4.2.2 材质、灯光设置的实现 | 第52-54页 |
4.2.3 模型渲染烘焙、导出的实现 | 第54-55页 |
4.2.4 交互功能的实现 | 第55-56页 |
4.2.5 相机播放功能的实现 | 第56-57页 |
4.2.6 脚本设计及代码的实现 | 第57-65页 |
4.2.7 发布文件以及注意事项 | 第65-68页 |
第五章 乐高积木模型的虚拟创客空间应用实验及评价 | 第68-77页 |
5.1 效果测试方法的选择和思路 | 第68页 |
5.2 测试地点及对象的选择 | 第68-70页 |
5.3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 | 第70页 |
5.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70-76页 |
5.4.1 基于虚拟创客空间学习的评估描述性分析 | 第70-73页 |
5.4.2 虚拟创客空间设计在性别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73-74页 |
5.4.3 虚拟创客空间设计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74-76页 |
5.5 虚拟创客空间的应用效果评价 | 第76-77页 |
5.5.1 虚拟创客空间应用优势 | 第76页 |
5.5.2 虚拟创客空间缺陷 | 第76-7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77页 |
6.2 未来的工作 | 第77-79页 |
注释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