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7页 |
一、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8-14页 |
二、选题意义、研究目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14-17页 |
第一章 “保安三庄”的社会历史及语言使用现状 | 第17-29页 |
1.1 “保安三庄”的历史由来 | 第17-20页 |
1.2 “保安三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20-22页 |
1.3 梅坡人的语言使用状况 | 第22-24页 |
1.4 保安族的汉语转用情况 | 第24-29页 |
第二章 保安族汉语方言格范畴 | 第29-58页 |
2.1 格范畴 | 第29-35页 |
2.1.1 菲尔墨的格语法体系 | 第29-30页 |
2.1.2 格的定义 | 第30-31页 |
2.1.3 格的划分 | 第31-34页 |
2.1.4 格的判定 | 第34-35页 |
2.2 保安族汉语方言格范畴概述 | 第35-49页 |
2.2.1 主格 | 第36-38页 |
2.2.2 领宾格 | 第38-42页 |
2.2.3 与位格 | 第42-44页 |
2.2.4 从比格 | 第44-47页 |
2.2.5 造联格 | 第47-49页 |
2.3 保安族汉语方言格范畴的代际变异 | 第49-54页 |
2.3.1 领宾格 | 第49-50页 |
2.3.2 与位格 | 第50页 |
2.3.3 从比格 | 第50-54页 |
2.4 保安族汉语方言格范畴的混合表达 | 第54-58页 |
2.4.1 从比格 | 第54-56页 |
2.4.2 造联格 | 第56-58页 |
第三章 甘青民族地区汉语方言格范畴探究 | 第58-77页 |
3.1 甘青民族地区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格范畴比较 | 第58-70页 |
3.1.1 甘青民族地区汉语方言格范畴比较 | 第58-62页 |
3.1.2 甘青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格范畴比较 | 第62-68页 |
3.1.3 甘青民族地区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格范畴比较 | 第68-70页 |
3.2 甘青民族地区汉语方言中的格标记出现原因试析 | 第70-77页 |
3.2.1 阿尔泰语系语言的接触影响 | 第71-72页 |
3.2.2 借贷与底层残留 | 第72-73页 |
3.2.3 甘青民族地区汉语方言格标记的来源 | 第73-77页 |
第四章 濒危的保安语现状及濒危原因探究 | 第77-88页 |
4.1 保安族语言使用情况 | 第77-80页 |
4.1.1 大墩村马瑞先生家庭 | 第77-79页 |
4.1.2 甘河滩村马雷书记家庭 | 第79-80页 |
4.2 保安语濒危原因试析 | 第80-86页 |
4.3 濒危保安语的保护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附录 | 第91-9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