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阶段性传播效果局限性的原因与对策研究--以“果壳评分—全球MOOC排行榜”前十名课程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1-17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 对“慕课”自身的讨论 | 第12页 |
2. “慕课”对传统高校的影响 | 第12-13页 |
3. 各大“慕课”平台及学习社区的分析 | 第13-15页 |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2. 访谈法 | 第15页 |
3. 个案研究法 | 第15-17页 |
二、“慕课”教育传播的特征与优势 | 第17-25页 |
(一)2015 全球“慕课”前十名课程简述 | 第17-18页 |
1. 以2015全球“慕课”前十名课程为例的原因 | 第17页 |
2. 课程框架体系设计 | 第17-18页 |
3. 教学设计模式 | 第18页 |
(二)教育传播效果含义 | 第18-19页 |
(三)“慕课”传播特征 | 第19-21页 |
1. 自定的教学目标 | 第19页 |
2. 无特定教学对象 | 第19-20页 |
3. 传播媒体的组合式使用 | 第20-21页 |
(四)“慕课”教育传播优势 | 第21-25页 |
1. 符合在线学习心理特征 | 第21-22页 |
2. 优质且多样的课程 | 第22-23页 |
3. 课程免费降低学习成本 | 第23页 |
4. 有较强的系统性 | 第23-25页 |
三、“慕课”阶段性传播效果局限性 | 第25-29页 |
(一)“慕课”阶段性传播效果局限性的表现 | 第25-27页 |
1. 以课程为中心的课件设计 | 第25-26页 |
2. 评价与反馈阶段的效果弱化 | 第26页 |
3. 调整再传播阶段缺失 | 第26-27页 |
(二)“慕课”阶段性传播效果局限性的影响 | 第27-29页 |
1. 用户依赖度降低 | 第27-28页 |
2. 社会认可度下降 | 第28-29页 |
四、“慕课”阶段性传播效果局限性原因分析 | 第29-35页 |
(一)“慕课”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因素 | 第29-32页 |
1. 参与主体思维方式的差异 | 第29-30页 |
2. 信息接受者知识水平的差异 | 第30页 |
3. 参与主体语言障碍 | 第30-31页 |
4. 非语言传播功能弱化 | 第31页 |
5. 高校课程把关人的把关 | 第31-32页 |
(二)教育传播环境的改变 | 第32-35页 |
1. 学习环境的不完整性 | 第32-33页 |
2. 共同经验理论的缺失 | 第33-35页 |
五、“慕课”阶段性教育传播效果优化途径 | 第35-43页 |
(一)提高参与者地位 | 第35-36页 |
1. 了解参与者的动机与需求 | 第35页 |
2. 基于共同经验的课程设计 | 第35-36页 |
3. 适当调整教师评价标准 | 第36页 |
(二)加强“慕课”平台资源建设 | 第36-39页 |
1. 严格控制课程质量 | 第37页 |
2. 重视评价与反馈环节 | 第37-38页 |
3. 完善测评机制 | 第38页 |
4. 完善“慕课”社群建设增强交互性 | 第38-39页 |
(三)增强“慕课”与传统高校的合作 | 第39-43页 |
1. 加强与高校把关人的沟通 | 第39-40页 |
2. 引入高校课堂实现优势互补 | 第40页 |
3. 高校名师参与“慕课”课程设计 | 第40-41页 |
4. 高校联合“慕课”制定个性化教材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