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1 网络学习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 | 第8页 |
1.1.2 学习绩效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关注点 | 第8页 |
1.1.3 学习过程中自我调节能力的作用突显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0-1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5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 | 第12-13页 |
1.5.1 选题的角度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 第12页 |
1.5.2 研究实施路径有一定的创新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2.1 网络学习环境的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2.1.1 网络学习环境的涵义 | 第13-14页 |
2.1.2 网络学习环境的特征 | 第14-16页 |
2.2 网络学习环境下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 第16-20页 |
2.2.1 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 第16-17页 |
2.2.2 网络学习环境下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 第17页 |
2.2.3 网络学习环境下自我效能感的“一般”与“特殊” | 第17-18页 |
2.2.4 网络学习环境下自我效能感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2.2.5 小结 | 第20页 |
2.3 学习绩效的相关研究 | 第20-23页 |
2.3.1 学习绩效的涵义 | 第20-21页 |
2.3.2 学习绩效的模型及结构维度 | 第21-22页 |
2.3.3 国内外关于学习绩效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2.4 网络学习环境下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绩效的相关研究 | 第23-24页 |
2.5 总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25-33页 |
3.1 研究假设 | 第25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25页 |
3.3 研究工具 | 第25-26页 |
3.3.1 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 | 第25页 |
3.3.2 学习绩效量表 | 第25-26页 |
3.4 调查过程 | 第26-33页 |
3.4.1 预试 | 第26-31页 |
3.4.2 正式施测 | 第31-32页 |
3.4.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实证检验分析 | 第33-41页 |
4.1 网络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情况 | 第33页 |
4.2 网络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差异性研究 | 第33-38页 |
4.2.1 基于性别的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差异性分析 | 第34-35页 |
4.2.2 基于专业的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差异性分析 | 第35-36页 |
4.2.3 基于年级的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差异性分析 | 第36-37页 |
4.2.4 基于计算机操作水平的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差异性分析 | 第37-38页 |
4.3 网络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绩效的相关性 | 第38-41页 |
第五章 原因分析与建议对策 | 第41-60页 |
5.1 原因分析 | 第41-49页 |
5.1.1 网络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 | 第41-45页 |
5.1.2 形成人口变量差异原因分析 | 第45-48页 |
5.1.3 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绩效关系分析 | 第48-49页 |
5.2 提高网络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建议与对策 | 第49-60页 |
5.2.1 加强学习者相关网络学习操作技能的培养 | 第50-52页 |
5.2.2 培养学习者对网络资源的有效选择与组织策略 | 第52-54页 |
5.2.3 增强师生互动,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 | 第54-56页 |
5.2.4 学习者设置自身合理的学习任务与学习内容 | 第56-58页 |
5.2.5 根据学习者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 | 第58-60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研究的结论 | 第60页 |
6.2 研究的不足 | 第60-61页 |
6.3 研究的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64-66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66-67页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