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学前教育、幼儿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材论文--算术、计算论文

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生活化的行动研究--以长沙市A园中一班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8页
    第一节 选题缘由第13-15页
        一、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第13页
        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数学生活化的强调第13-14页
        三、数学教学“生活化”符合幼儿数学学习的特点第14页
        四、研究者的个人兴趣第14-15页
    第二节 研究意义第15页
        一、理论意义第15页
        二、实践意义第15页
    第三节 概念界定第15-18页
        一、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第15-16页
        二、生活化第16-18页
        三、数学实践活动第18页
    第四节 文献综述第18-28页
        一、教育与生活关系的相关研究第18-22页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相关研究第22-24页
        三、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第24-28页
第二章 研究设计第28-36页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28页
        一、研究目的第28页
        二、研究内容第28页
    第二节 研究背景第28-30页
        一、研究场地第28-29页
        二、研究对象第29页
        三、研究合作者第29-30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其理论依据第30-32页
        一、研究方法第30-31页
        二、行动的理论依据第31-32页
    第四节 研究步骤第32-34页
        一、发现问题第32-33页
        二、制定计划第33页
        三、行动实施第33页
        四、评价反思第33-34页
    第五节 研究资料的收集与编码第34-36页
        一、研究资料的收集第34页
        二、研究资料的编码第34-36页
第三章 研究过程第36-67页
    第一节 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素材生活化的行动研究第36-46页
        一、发现问题第36-37页
        二、分析问题第37页
        三、第一次行动及其评价与反思第37-42页
        四、第二次行动及其评价与反思第42-46页
    第二节 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情境生活化的行动研究第46-56页
        一、发现问题第46-47页
        二、分析问题第47-48页
        三、第一次行动及其评价与反思第48-52页
        四、第二次行动及其评价与反思第52-56页
    第三节 幼儿园生活化的数学集体实践活动的行动研究第56-67页
        一、发现问题第56-57页
        二、分析问题第57-58页
        三、第一次行动及其评价与反思第58-62页
        四、第二次行动及其评价与反思第62-67页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第67-74页
    第一节 研究结果第67-68页
        一、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素材生活化第67页
        二、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情境生活化第67-68页
        三、幼儿园生活化的数学集体实践活动第68页
    第二节 研究讨论第68-74页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本质第68-70页
        二、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生活化的难点第70-72页
        三、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生活化的影响因素第72-74页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第74-82页
    第一节 研究结论第74-77页
        一、素材及情境生活化和数学实践是实现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生活化的有效途径第74-75页
        二、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生活化对幼儿数学学习有促进作用第75-76页
        三、教师是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生活化的关键第76-77页
    第二节 研究建议第77-82页
        一、树立科学的数学教学生活化观念第77-79页
        二、打破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第79-80页
        三、将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相结合第80页
        四、加强家园合作,改变家长传统的数学教育观念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5页
附录第85-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侗族大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以九龙村A幼儿园大班为例
下一篇:长沙花鼓戏资源在幼儿园艺术活动中的应用研究--以长沙市F幼儿园大二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