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过来/过去”作补语的对称及不对称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零 引言第12-16页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范围第12页
  1. 问题的提出第12页
 (二) 研究现状第12-15页
  1. 对称及不对称研究第12-14页
  2. 补语的对称及不对称研究第14-15页
  3. 从研究现状看本文论题第15页
 (三) 本文的主要任务第15-16页
一、“来/去”的趋向意义及其参照点分析第16-24页
 (一) 前人关于参照点研究概况第16-17页
 (二) 空间位移中“来/去”参照点的确定第17-24页
  1. “客体参照”和“主体参照”第17-18页
  2. 空间位移中的主体参照第18-22页
   ·按空间位移的物体与说话人的关系第19-20页
   ·按说话时间和空间位移时间的关系第20-21页
   ·按说话人对空间位移各成分的认知第21-22页
  3. 源点、位移轨迹、终点和参照点之间的关系第22-23页
   ·源点为说话人的位置第22页
   ·终点为说话人位置第22-23页
  4. 小结第23-24页
   ·“说话人”第23页
   ·“参照点”第23页
   ·“参照点”与“说话人”的关系第23页
   ·位移源点、终点与参照点之间的关系第23-24页
二""、过来过去做补语时在意义上的对称与不对称第24-38页
 (一)"过来"/ "过去"做补语时在意义上的对称第26-34页
  1.以空间位置为参照第26-29页
  2.以时间位置为参照第29-30页
  3.以说话人的认知为参照第30-34页
 (二)"过来"/ "过去"做补语时在意义上的不对称第34-37页
  1"'.过来"有表示能力、时间、数量充分的意思(多跟'得'或不'连用),"过去"没有相应的意思第34-36页
  2."V过去"表示通过;"V过来"无此意义第36页
  3.固定用法"V得过去"表评价意义;"V过来"无对应的固定用法第36-37页
 (三) 小结第37-38页
三"、过来/过去"做补语时在形式与意义关系上的对称与不对称第38-43页
 (一)"过来/过去"形式与意义都对称第38页
 (二) "过来/过去"形式对称,意义不对称第38-41页
  1.  "V过来""V过去"形式对称,语义指向不同,意义不对称第38-40页
  2."过来/过去"与说话时间的关系不同第40页
  3. “V得(不)过来”与“V得(不)过去”第40-41页
   ·“V得(不)过来”表示有无能力做某事;“V得(不)过去表示有无可能做某事第40-41页
   ·“V得(不)过去”表评价意义,“V得(不)过来”无评价意义第41页
 (三) “过来/过去”意义对称,形式不对称第41-42页
  1. “V过来”与“V过去”第41页
  2. “V过来”“V过去”与“V得过去”第41-42页
 (四) 小结第42-43页
四、“过来/过去”做补语时在功能上对称与不对称第43-49页
 (一) “过来/过去”在充当补语成分上的对称与不对称第43-47页
  1. 对称:对称:“过来/过去”都能充当某些动词的补语第43页
   ·“过来”“过去”是本义时第43页
   ·“过来”“过去”是引申义时第43页
  2. 不对称:过来”或“过去”只能分别充当某些动词的补语第43-46页
   ·“过来”只能充当某些动词的补语,“过去”不能充当这些动词的补语第44-45页
   ·“过去”只能充当某些动词的补语;“过来”不能充当这些动词的补语第45-46页
  3. 小结第46-47页
   ·都能与“过来”“过去”组配的动词特点第47页
   ·只能与“过来”组配或只能与“过去”组配的动词特点第47页
 (二) 在“动+过+处所宾语+来/去”结构中的对称与不对称第47-49页
五、“过来/过去”作补语对称及不对称的原因第49-51页
 (一) “过来/过去”作补语时对称的原因第49页
 (二) “过来/过去”作补语时不对称的原因第49-51页
  1. “过来/过去”使用频率上的不对称第49页
  2. “过来/过去”意义与形式上的不对称第49-51页
六、结语第51-53页
 注释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后记第55-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对外汉语教材中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项目研究
下一篇:对日本学生的汉语离合词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