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多层次直销薪酬制度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23页 |
2.1 与多层次直销薪酬制度有关的激励理论 | 第16-20页 |
2.1.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16-17页 |
2.1.2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 第17页 |
2.1.3 亚当斯公平理论 | 第17-18页 |
2.1.4 弗鲁姆期望理论 | 第18-19页 |
2.1.5 斯金纳强化理论 | 第19页 |
2.1.6 麦格雷戈 X—Y 理论 | 第19-20页 |
2.2 与多层次直销薪酬制度有关的管理理论 | 第20-22页 |
2.2.1 团队生产理论 | 第20-21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多层次直销发展及薪酬制度现状 | 第23-37页 |
3.1 多层次直销发展简史 | 第23-26页 |
3.1.1 直销在美国的发展情况 | 第24页 |
3.1.2 直销在日本的发展情况 | 第24页 |
3.1.3 直销在台湾的发展情况 | 第24-25页 |
3.1.4 直销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 第25-26页 |
3.2 多层次直销与非法传销的区别 | 第26-27页 |
3.3 多层次直销薪酬制度的演变 | 第27-32页 |
3.3.1 级差制 | 第27-28页 |
3.3.2 矩阵制 | 第28-29页 |
3.3.3 双轨制 | 第29-30页 |
3.3.4 T90 制度 | 第30-31页 |
3.3.5 混合式制度 | 第31-32页 |
3.4 多层次直销薪酬制度现状 | 第32-36页 |
3.4.1 多层次直销薪酬的核算方式 | 第32-33页 |
3.4.2 多层次直销薪酬的发放方式 | 第33-34页 |
3.4.3 多层次直销薪酬制度设计 | 第34-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多层次直销薪酬制度分析 | 第37-45页 |
4.1 多层次直销薪酬制度分析模型构建 | 第37-39页 |
4.2 多层次直销薪酬制度的激励效应 | 第39-41页 |
4.3 多层次直销薪酬制度的风险分担效应 | 第41-42页 |
4.4 团队计酬在多层次直销应用的必要性 | 第42-43页 |
4.5 “工资+奖金”制在多层次直销应用的可行性 | 第43-4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多层次直销薪酬制度实例研究 | 第45-60页 |
5.1 国内某拿牌直销企业的薪酬制度 | 第45-54页 |
5.1.1 奖金制度 | 第45-52页 |
5.1.2 福利制度 | 第52-53页 |
5.1.3 职级晋升制度 | 第53-54页 |
5.2 该企业薪酬制度自我分析 | 第54-56页 |
5.2.1 业绩起点比较低 | 第54-55页 |
5.2.2 点数计算简单易懂 | 第55页 |
5.2.3 兼得性 | 第55页 |
5.2.4 超越性 | 第55页 |
5.2.5 兼顾性 | 第55-56页 |
5.3 该企业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56-58页 |
5.3.1 多层次计酬方式不符合《直销管理条例》规定 | 第56页 |
5.3.2 拨付比例过高 | 第56-57页 |
5.3.3 薪酬制度导致激励效应偏差 | 第57页 |
5.3.4 直销员承担风险过高 | 第57-58页 |
5.4 对该直销企业薪酬制度的改进建议 | 第58-59页 |
5.4.1 制定适应自身的薪酬制度 | 第58页 |
5.4.2 客观公正宣传薪酬制度 | 第58页 |
5.4.3 改进薪酬制度设计 | 第58-59页 |
5.4.4 薪酬制度改革应紧跟互联网直销的发展 | 第5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