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1.1.1 面临生存基础的危机 | 第10页 |
1.1.2 面临继承文化的危机 | 第10页 |
1.1.3 面临保护行动的危机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4.1 川江号子的研究 | 第14-15页 |
1.4.2 传承民族音乐的研究 | 第15页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对象 | 第15-16页 |
1.6 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6页 |
1.7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7.1 文献法 | 第16页 |
1.7.2 访谈法 | 第16页 |
1.7.3 定性分析法 | 第16-17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概述 | 第17-21页 |
2.1 川江号子的概念界定 | 第17页 |
2.2 川江号子的历史意义 | 第17-21页 |
3 如何把握好川江号子的传承性 | 第21-29页 |
3.1 川江号子的演唱形式 | 第21-23页 |
3.2 川江号子的节奏特点 | 第23-25页 |
3.3 川江号子的歌词及旋律特点 | 第25-27页 |
3.4 川江号子的精神内涵 | 第27-29页 |
4 创新与尝试 | 第29-37页 |
4.1 文化碰撞出的火花——由春晚华阴老腔带来的启示 | 第29-33页 |
4.1.1 思维的发散性 | 第30-31页 |
4.1.2 平台的推动性 | 第31-32页 |
4.1.3 音乐人的传承 | 第32-33页 |
4.2 在现代化视角下保护和传承川江号子的建议 | 第33-37页 |
4.2.1 积极申请联合国非遗名录 | 第33页 |
4.2.2 建立完整的川江号子文化遗产数据库 | 第33-34页 |
4.2.3 旅游业带动川江号子的关注度 | 第34-35页 |
4.2.4 高校应开设川江号子相关课程 | 第35-37页 |
5 结语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附录 | 第4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