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导论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1.3.1 污名的理论研究 | 第14-16页 |
1.3.1.1 污名的概念 | 第14-15页 |
1.3.1.2 污名的分类 | 第15页 |
1.3.1.3 污名的形成机制 | 第15-16页 |
1.3.1.4 污名的影响 | 第16页 |
1.3.2 污名的实证研究 | 第16-17页 |
1.3.3 心理疾病污名的研究 | 第17-19页 |
1.3.3.1 心理疾病污名的概念及成份 | 第17页 |
1.3.3.2 心理疾病污名对心理疾病患者的影响 | 第17-18页 |
1.3.3.3 心理疾病污名的干预 | 第18-19页 |
1.3.4 心理求助行为的研究 | 第19-20页 |
1.3.4.1 心理求助行为的概念 | 第19页 |
1.3.4.2 心理求助行为的发生过程 | 第19-20页 |
1.3.4.3 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20页 |
1.3.5 研究述评 | 第20-22页 |
2.研究设计 | 第22-29页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2.1.1 归因理论 | 第22页 |
2.1.2 标签理论 | 第22-23页 |
2.2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假设 | 第23-25页 |
2.2.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2.2.2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2.2.3 研究假设 | 第25页 |
2.3 创新之处 | 第25页 |
2.4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2.4.1 心理问题大学生 | 第25-26页 |
2.4.2 心理疾病污名 | 第26页 |
2.4.3 心理疾病公众污名 | 第26页 |
2.4.4 心理疾病自我污名 | 第26-27页 |
2.4.5 心理求助行为 | 第27页 |
2.5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2.5.1 资料收集法 | 第27-28页 |
2.5.2 资料分析法 | 第28-29页 |
3.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求助行为状况 | 第29-40页 |
3.1 样本情况 | 第29-30页 |
3.1.1 研究对象及施测过程 | 第29页 |
3.1.2 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29-30页 |
3.2 研究结果 | 第30-33页 |
3.2.1 心理问题大学生的专业求助状况 | 第30页 |
3.2.2 有无心理问题大学生的专业求助状况及其差异比较 | 第30-31页 |
3.2.3 心理问题大学生的非专业求助状况 | 第31页 |
3.2.4 有无心理问题大学生的非专业求助状况及其差异比较 | 第31-33页 |
3.3 问题知觉和自我效能对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 | 第33-39页 |
3.3.1 心理问题大学生的问题知觉 | 第33-34页 |
3.3.2 有无心理问题大学生的问题知觉差异 | 第34-35页 |
3.3.3 心理问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 | 第35-36页 |
3.3.4 有无心理问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差异 | 第36-37页 |
3.3.5 问题知觉和自我效能对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 | 第37-39页 |
3.4 小结 | 第39-40页 |
4.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污名状况 | 第40-50页 |
4.1 样本情况 | 第40-41页 |
4.1.1 研究对象及施测过程 | 第40页 |
4.1.2 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40-41页 |
4.2 研究结果 | 第41-49页 |
4.2.1 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公众污名的状况 | 第41-46页 |
4.2.1.1 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污名观念 | 第41-42页 |
4.2.1.2 心理问题大学生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污名情绪 | 第42-43页 |
4.2.1.3 心理问题大学生对心理疾病患者的社会距离 | 第43-45页 |
4.2.1.4 心理问题大学生对心理疾病患者的社区态度 | 第45-46页 |
4.2.2 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疾病自我污名的状况 | 第46-49页 |
4.2.2.1 心理问题大学生对心理疾病刻板印象意识的状况 | 第47页 |
4.2.2.2 心理问题大学生对心理疾病刻板印象认可的状况 | 第47-48页 |
4.2.2.3 心理问题大学生对心理疾病的刻板印象自我一致性的状况 | 第48页 |
4.2.2.4 心理问题大学生的自尊降低的状况 | 第48-49页 |
4.3 小结 | 第49-50页 |
5.心理疾病污名对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 | 第50-71页 |
5.1 样本情况 | 第50页 |
5.2 研究结果 | 第50-69页 |
5.2.1 污名观念对自我污名和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 | 第50-52页 |
5.2.1.1 研究方法 | 第50页 |
5.2.1.2 研究结果 | 第50-52页 |
5.2.2 污名情绪对自我污名和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 | 第52-58页 |
5.2.2.1 研究方法 | 第52页 |
5.2.2.2 研究结果 | 第52-58页 |
5.2.3 社会距离对自我污名和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 | 第58-64页 |
5.2.3.1 研究方法 | 第58-59页 |
5.2.3.2 研究结果 | 第59-64页 |
5.2.4 社区态度对自我污名和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 | 第64-69页 |
5.2.4.1 研究方法 | 第64页 |
5.2.4.2 研究结果 | 第64-69页 |
5.3 小结 | 第69-71页 |
6.大学生心理疾病污名干预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 第71-73页 |
7.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73-74页 |
7.1 研究的不足 | 第73页 |
7.2 未来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录一:心理问题大学生公心理疾病众污名调查问卷 | 第81-85页 |
附录二:大学生心理疾病自我污名和心理求助行为调查问卷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