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化学论文

多酸型酪氨酸酶抑制剂的合成及抗酶促褐变机理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10-21页
    1.1 酪氨酸酶第10-14页
        1.1.1 酪氨酸酶的概述第10页
        1.1.2 酪氨酸酶的结构及催化机制第10-11页
        1.1.3 酪氨酸酶抑制剂第11-14页
    1.2 多金属氧酸盐第14-19页
        1.2.1 多金属氧酸盐概述第14-16页
        1.2.2 多金属氧酸盐的应用第16-19页
    1.3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第19-21页
        1.3.1 选题意义第19-20页
        1.3.2 研究内容第20-21页
第2章 Dawson型多金属氧酸盐P_2W_(18)抑酶性能研究第21-29页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21-22页
        2.1.1 实验材料第21-22页
        2.1.2 实验仪器第22页
    2.2 实验方法第22-23页
        2.2.1 P_2W_(18)的合成及表征第22-23页
        2.2.2 P_2W_(18)对酪氨酸酶单酚酶和二酚酶的抑制效应的测定第23页
        2.2.3 P_2W_(18)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抑制机理的测定第23页
        2.2.4 P_2W_(18)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抑制类型及相关抑制常数的测定第2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3-27页
        2.3.1 P_2W_(18)的结构表征第23-24页
        2.3.2 P_2W_(18)对酪氨酸酶单酚酶活力的影响第24-25页
        2.3.3 P_2W_(18)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活力的影响第25-26页
        2.3.4 P_2W_(18)二酚酶的抑制作用表现为不可逆抑制效应第26-27页
        2.3.5 P_2W_(18)对酪氨酸酶二酚酶的抑制类型及相关抑制常数的测定第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9页
第3章 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抑酶性能研究第29-36页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29-30页
        3.1.1 实验材料第29页
        3.1.2 实验仪器第29-30页
    3.2 实验方法第30-31页
        3.2.1 效应物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活力抑制效应的测定第30页
        3.2.2 效应物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抑制机理的测定第30页
        3.2.3 效应物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抑制类型及抑制常数的测定第30-31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1-35页
        3.3.1 PW_(12)与SiW_(12)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活力的影响第31页
        3.3.2 PW_(12)与SiW_(12)对酪氨酸酶二酚酶的抑制机理的测定第31-32页
        3.3.3 PW_(12)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抑制类型及抑制常数的测定第32-33页
        3.3.4 SiW_(12)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抑制类型及抑制常数的测定第33-34页
        3.3.5 PW_(12)与SiW_(12)抑酶作用的比较第34-35页
    3.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4章 甘氨酸结合的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抑酶性能研究第36-47页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36-37页
        4.1.1 实验材料第36页
        4.1.2 实验仪器第36-37页
    4.2 实验方法第37-38页
        4.2.1 (HGly)_3PW_(12)O_(40)和(HGly)_4SiW_(12)O_(40)的合成及表征第37-38页
        4.2.2 (HGly)_3PW_(12)O_(40)和(HGly)_4SiW_(12)O_(40)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活力抑制效应的测定第38页
        4.2.3 (HGly)_3PW_(12)O_(40)和(HGly)_4SiW_(12)O_(40)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抑制机理的测定第38页
        4.2.4 (HGly)_3PW_(12)O_(40)和(HGly)_4SiW_(12)O_(40)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抑制类型及抑制常数的测定第38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38-46页
        4.3.0 (HGly)_3PW_(12)O_(40)的结构表征第38-39页
        4.3.1 (HGly)_4SiW_(12)O_(40)的结构表征第39-41页
        4.3.2 (HGly)_3PW_(12)O_(40)和(HGly)_4SiW_(12)O_(40)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活力的影响第41页
        4.3.3 (HGly)_3PW_(12)O_(40)和(HGly)_4SiW_(12)O_(40)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抑制机理的测定第41-42页
        4.3.4 (HGly)_3PW_(12)O_(40)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抑制类型及抑制常数的测定第42-43页
        4.3.5 (HGly)_4SiW_(12)O_(40)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抑制类型及抑制常数的测定第43页
        4.3.6 (HGly)_3PW_(12)O_(40)和(HGly)_4SiW_(12)O_(40)抑酶作用的比较第43-44页
        4.3.7 (HGly)_3PW_(12)O_(40)和(HGly)_4SiW_(12)O_(40)与其对应不含甘氨酸的杂多酸的抑酶效的比较第44-46页
    4.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5章 总结与展望第47-49页
    5.1 总结第47-48页
    5.2 创新点第48页
    5.3 展望第48-49页
致谢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5页
附录第55-56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再生育妇女孕前保健知识、健康信念、社会支持与孕前保健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颅脑损伤并发低钠血症预警评分构建及系统护理干预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