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0-21页 |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 1.1.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2.2 境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21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1.3.3 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 第2章 相关概念简述 | 第21-27页 |
| 2.1 慕课的相关概念 | 第21-23页 |
| 2.1.1 慕课概念的提出 | 第21页 |
| 2.1.2 慕课的起源与发展 | 第21-23页 |
| 2.2 慕课的特点及优势 | 第23-25页 |
| 2.2.1 慕课的主要特点 | 第23-24页 |
| 2.2.2 慕课的独特优势 | 第24-25页 |
| 2.3 教学模式简介 | 第25-27页 |
| 第3章 慕课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 | 第27-34页 |
| 3.1 高等职业教育慕课课程的现状 | 第27-29页 |
| 3.1.1 从精品课程到慕课的发展 | 第27页 |
| 3.1.2 我国高职院校慕课教育概况 | 第27-28页 |
| 3.1.3 高职教育中慕课模式的局限性 | 第28-29页 |
| 3.2 慕课背景下高职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29-31页 |
| 3.2.1 高职院校传统教学优势受到冲击 | 第29-30页 |
| 3.2.2 教师专业素质难以满足慕课教学要求 | 第30-31页 |
| 3.2.3 教学管理不适应慕课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 第31页 |
| 3.3 高职教育中慕课的应用前景分析 | 第31-34页 |
| 3.3.1 慕课引入专业课程教学和拓展课程教学 | 第31-32页 |
| 3.3.2 慕课可充实辅助教学资源 | 第32-33页 |
| 3.3.3 慕课加快推进高职教育信息化进程 | 第33页 |
| 3.3.4 慕课能促进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 | 第33-34页 |
| 第4章 高等职业院校的慕课教学模式分析――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 第34-48页 |
| 4.1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慕课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 第34-40页 |
| 4.1.1 对慕课的了解和接受程度呈上升趋势 | 第34-37页 |
| 4.1.2 学生开始主动参与到慕课的学习中 | 第37-38页 |
| 4.1.3 慕课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需不断完善 | 第38-39页 |
| 4.1.4 教师开始主动制作和获取慕课资源 | 第39-40页 |
| 4.2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慕课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40-45页 |
| 4.2.1 高职慕课课程的适用性存在问题 | 第40-41页 |
| 4.2.2 平台的低利用率和学习者的高退出率 | 第41-43页 |
| 4.2.3 共享资源的缺乏和线上、线下学习断层 | 第43-44页 |
| 4.2.4 慕课的教育效果及评估认可不甚理想 | 第44-45页 |
| 4.3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慕课教学模式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5-48页 |
| 4.3.1 尚未培养形成发展与应用慕课的内在动力 | 第46页 |
| 4.3.2 开放教育等教学理念与在线学习文化未普及 | 第46页 |
| 4.3.3 慕课自身固有的多重内在矛盾的制约 | 第46-47页 |
| 4.3.4 慕课与现存教育制度、教学体系之间存在矛盾 | 第47-48页 |
| 第5章 高职院校慕课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 | 第48-69页 |
| 5.1 高职院校慕课的引入路径 | 第48-52页 |
| 5.1.1 以慕课为切入点,更新师生教与学的理念 | 第48页 |
| 5.1.2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进行教学流程改造 | 第48-49页 |
| 5.1.3 解析专业与课程,推进慕课模式的合理运用 | 第49-52页 |
| 5.2 慕课课程资源平台的优化策略 | 第52-59页 |
| 5.2.1 建立国家及学校层面的慕课应用推进机构 | 第52-53页 |
| 5.2.2 构建规范的慕课公共平台,实现资源合理共享 | 第53-56页 |
| 5.2.3 推进慕课课程的精品战略,发展特色慕课建设 | 第56-59页 |
| 5.2.4 争取资金与技术投入,建立长效保障发展机制 | 第59页 |
| 5.3 慕课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的优化策略 | 第59-69页 |
| 5.3.1 重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与能力 | 第60-61页 |
| 5.3.2 基于慕课与微课理念,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 | 第61页 |
| 5.3.3 改变教学过程,研究重心从“教”向“学”的转移 | 第61-62页 |
| 5.3.4 创新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 | 第62-64页 |
| 5.3.5 推进慕课学分认可与授予制度,优化慕课学习评价体系 | 第64-69页 |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9-72页 |
| 6.1 全文总结 | 第69-70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附录 | 第76-80页 |
| 附录 1:调查问卷(慕课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第76-80页 |
| 附录 2:科研成果等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