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智慧学习生态环境构建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1 智慧学习环境 | 第15-18页 |
1.2.2 生态系统 | 第18-20页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0-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2-2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5-41页 |
2.1 互联网思维 | 第25页 |
2.2“互联网+” | 第25-26页 |
2.2.1 概念 | 第25-26页 |
2.2.2 特征 | 第26页 |
2.3“互联网+”教育 | 第26-27页 |
2.3.1 概念 | 第26-27页 |
2.3.2 发展现状 | 第27页 |
2.4 生态环境与生态因子 | 第27-28页 |
2.4.1 环境与生态环境 | 第27-28页 |
2.4.2 生态因子 | 第28页 |
2.5 生态系统 | 第28-31页 |
2.5.1 概念及构成 | 第28-29页 |
2.5.2 生态系统的特征 | 第29-30页 |
2.5.3 生态系统的功能 | 第30-31页 |
2.6 教育生态系统 | 第31-34页 |
2.6.1 内涵与外延 | 第31-32页 |
2.6.2 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 | 第32-34页 |
2.6.3 教育生态系统的功能 | 第34页 |
2.7 智慧学习环境 | 第34-36页 |
2.7.1 概念 | 第34-35页 |
2.7.2 特征 | 第35-36页 |
2.7.3 发展现状 | 第36页 |
2.8 智慧学习生态环境 | 第36-41页 |
2.8.1 概念 | 第36-38页 |
2.8.2 特征 | 第38-41页 |
3 智慧学习生态环境的生态因子构成及其关系 | 第41-55页 |
3.1 生态因子的构成 | 第41-50页 |
3.1.1 物理环境 | 第45-47页 |
3.1.2 虚拟环境 | 第47-49页 |
3.1.3 教学者 | 第49页 |
3.1.4 学习者 | 第49-50页 |
3.2 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 | 第50-52页 |
3.2.1 智慧学习生态环境中的三大关系 | 第50-51页 |
3.2.2 生态因子的作用关系 | 第51-52页 |
3.3 学习者主观要素变化及其干预设想 | 第52-55页 |
3.3.1 学习需求不足 | 第53页 |
3.3.2 学习态度消极 | 第53页 |
3.3.3 同伴竞争激烈 | 第53-54页 |
3.3.4 意志力薄弱 | 第54页 |
3.3.5 情感情绪波动 | 第54-55页 |
4 生态规律对构建智慧学习生态环境的启示 | 第55-63页 |
4.1 限制因子定律 | 第55-56页 |
4.1.1 概念 | 第55页 |
4.1.2 启示 | 第55-56页 |
4.2 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 | 第56-57页 |
4.2.1 概念 | 第56页 |
4.2.2 启示 | 第56-57页 |
4.3 学习者的耐受性 | 第57-58页 |
4.3.1 概念 | 第57页 |
4.3.2 启示 | 第57-58页 |
4.4 胁迫与适应 | 第58-60页 |
4.5 竞争与自适应 | 第60-61页 |
4.5.1 学习者的竞争性 | 第60页 |
4.5.2 教育生态适应的方式 | 第60-61页 |
4.6 生态适应与学习者进化 | 第61-63页 |
5 智慧学习生态环境体系构建 | 第63-97页 |
5.1 理论基础及启示 | 第63-69页 |
5.1.1 情境认知理论 | 第63-65页 |
5.1.2 分布式认知理论 | 第65-66页 |
5.1.3 活动理论 | 第66-68页 |
5.1.4 生态学理论 | 第68-69页 |
5.2 智慧学习生态环境的技术支撑 | 第69-71页 |
5.2.1 物联网技术 | 第69-70页 |
5.2.2 云计算技术 | 第70页 |
5.2.3 增强现实技术 | 第70-71页 |
5.2.4 人工智能技术 | 第71页 |
5.3 实现功能 | 第71-77页 |
5.3.1 智慧干预学习行为 | 第71-75页 |
5.3.2 智慧提升学习效果 | 第75-77页 |
5.4 构建原则 | 第77-78页 |
5.4.1 动态平衡原则 | 第77页 |
5.4.2 回归教育本质原则 | 第77-78页 |
5.4.3 社会价值性原则 | 第78页 |
5.5 智慧学习生态环境构建的基本条件 | 第78-79页 |
5.5.1 界定学习生态系统的范围 | 第78-79页 |
5.5.2 符合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 | 第79页 |
5.6 智慧学习生态环境模型构建 | 第79-85页 |
5.6.1 智慧学习生态环境中的能量流 | 第80-81页 |
5.6.2 智慧学习生态环境中的物质流 | 第81-83页 |
5.6.3 智慧学习生态环境中的信息流 | 第83-85页 |
5.7 智慧学习生态环境模型应用的设想 | 第85-89页 |
5.7.1 学习需求不足——兴趣引导型 | 第85页 |
5.7.2 学习态度消极——目标与情感转移型 | 第85-86页 |
5.7.3 同伴竞争激烈——因材施教型 | 第86-88页 |
5.7.4 意志力薄弱——鼓励激励型 | 第88页 |
5.7.5 情感情绪波动——安抚型和焦点转移型 | 第88-89页 |
5.8 智慧学习生态环境的智慧性体现 | 第89-95页 |
5.8.1 智慧识别 | 第89-92页 |
5.8.2 智慧感知 | 第92-93页 |
5.8.3 智慧干预 | 第93-94页 |
5.8.4 智慧评价 | 第94-95页 |
5.9 智慧学习生态环境模型构建的意义 | 第95-97页 |
5.9.1 有助于科学构建智慧学习生态环境 | 第95页 |
5.9.2 为教学干预的实践提供参考 | 第95页 |
5.9.3 为提升学习者的智慧性提供参考 | 第95-97页 |
6 智慧学习生态环境 3D虚拟建模 | 第97-111页 |
6.1 物理环境模型 | 第97-101页 |
6.2 动态平衡模型 | 第101-108页 |
6.2.1 物质循环模型 | 第101-102页 |
6.2.2 能量流动模型 | 第102-103页 |
6.2.3 信息传递模型 | 第103-105页 |
6.2.4 动态平衡环境下的学习行为 3D模型 | 第105-108页 |
6.3 智慧提升学习行为及能力 | 第108-111页 |
6.3.1 提升学习需求行为 | 第108页 |
6.3.2 有效改变学习态度 | 第108页 |
6.3.3 提升学习者抗压力 | 第108-109页 |
6.3.4 增强学习者意志力 | 第109页 |
6.3.5 稳定学习情感情绪 | 第109-110页 |
6.3.6 激发学习者创造性 | 第110-111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11-115页 |
7.1 研究所做工作及取得的成绩 | 第111-112页 |
7.2 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12-113页 |
7.2.1 研究创新 | 第112-113页 |
7.2.2 研究不足 | 第113页 |
7.3 未来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作者简历 | 第123-12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