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3-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4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3.1 移动智能终端 | 第14-15页 |
1.3.2 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课堂教学模式 | 第15页 |
1.3.3 教学效果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第16-18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8-27页 |
2.1 个案研究方法相关研究 | 第18页 |
2.2 信息化教学模式相关研究 | 第18-21页 |
2.2.1 信息化教学模式 | 第18-20页 |
2.2.2 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 第20-21页 |
2.2.3 小结 | 第21页 |
2.3 信息化教学效果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2.3.1 新课程理念 | 第22页 |
2.3.2 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 | 第22-23页 |
2.4 本研究的评价维度 | 第23-27页 |
2.4.1 学生层面 | 第23-24页 |
2.4.2 教师层面 | 第24-25页 |
2.4.3 师生层面 | 第25-27页 |
3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27-35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7-30页 |
3.1.1 个案学校基本情况 | 第27页 |
3.1.2 个案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历程 | 第27-29页 |
3.1.3 个案学校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课堂教学模式 | 第29-30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3.2.1 文献研究法 | 第30页 |
3.2.2 课堂观察法 | 第30页 |
3.2.3 访谈法 | 第30-31页 |
3.2.4 问卷调查法 | 第31页 |
3.3 研究实施 | 第31-35页 |
3.3.1 课堂观察 | 第31-32页 |
3.3.2 深度访谈 | 第32页 |
3.3.3 问卷调查 | 第32-35页 |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35-56页 |
4.1 个案学校移动智能终端的使用情况 | 第35-37页 |
4.2 课堂观察分析 | 第37-41页 |
4.2.1 S-T分析方法简介 | 第37-38页 |
4.2.2 《沉淀溶解平衡》课堂教学过程 | 第38-39页 |
4.2.3 课堂教学分析 | 第39-41页 |
4.3 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 第41-51页 |
4.3.1 整体感知 | 第41-43页 |
4.3.2 知识掌握 | 第43-46页 |
4.3.3 能力发展 | 第46-48页 |
4.3.4 学习兴趣 | 第48-49页 |
4.3.5 师生关系 | 第49-51页 |
4.4 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影响 | 第51-55页 |
4.4.1 专业发展 | 第51-53页 |
4.4.2 信息素养 | 第53-55页 |
4.5 基于移动智能终端课堂教学的其他效果 | 第55-56页 |
5 影响因素与建议 | 第56-61页 |
5.1 影响移动智能终端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 第56-58页 |
5.1.1 教学设备和教学平台 | 第56页 |
5.1.2 教学资源 | 第56-57页 |
5.1.3 教学方法 | 第57页 |
5.1.4 学生自主性 | 第57-58页 |
5.2 个案学校优化课堂教学的建议和对策 | 第58-59页 |
5.2.1 完善教学平台,优化教学软件 | 第58页 |
5.2.2 丰富教学资源,提高资源质量 | 第58页 |
5.2.3 重视教师培训,加强对教师的支持 | 第58-59页 |
5.2.4 慎选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 第59页 |
5.3 农村中学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经验 | 第59-61页 |
5.3.1 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信息化教学重视度 | 第59-60页 |
5.3.2 不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 第60页 |
5.3.3 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 第60页 |
5.3.4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 | 第60-61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61页 |
6.2 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6.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附录 | 第69-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