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4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8-11页 |
(一) 选题原因 | 第8-9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二、核心问题与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 研究的核心问题 | 第11页 |
(二)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三、核心概念 | 第12-14页 |
(一) 成长电影 | 第12页 |
(二) 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冲突 | 第12-13页 |
(三) 学校教育改革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成长电影中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冲突表现之一:人性假设方面 | 第14-24页 |
一、人性假设的含义 | 第14-15页 |
二、成长电影中人性善恶假设的冲突 | 第15-18页 |
(一) 《放牛班的春天》中关于人性假设方面的冲突 | 第16-17页 |
(二) 《死亡诗社》中双方对人性善恶假设的不同 | 第17页 |
(三) 《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双方对人性善恶假设的不同 | 第17-18页 |
三、成长电影中关于人性的生成机制的不同预设 | 第18-20页 |
(一) 《放牛班的春天》中人性生成机制的不同 | 第19页 |
(二) 《死亡诗社》中人性生成机制的不同 | 第19页 |
(三) 《蒙娜丽莎的微笑》中人性生成机制的不同 | 第19-20页 |
四、成长电影中关于人性教化的不同假设 | 第20-23页 |
(一) 《放牛班的春天》教化方式的对比 | 第21-22页 |
(二) 《死亡诗社》中教化方式的对比 | 第22页 |
(三) 《蒙娜丽莎的微笑》中教化方式的对比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成长电影中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冲突表现之二:教育改革的价值诉求方面 | 第24-34页 |
一、教育改革价值诉求的含义 | 第24-25页 |
二、成长电影中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对教育结果的不同期待 | 第25-27页 |
(一) 《放牛班的春天》中对教育结果的不同期待 | 第25-26页 |
(二) 《死亡诗社》中对教育结果的不同期待 | 第26页 |
(三) 《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对教育结果的不同期待 | 第26-27页 |
三、对教育理想的不同追求 | 第27-30页 |
(一) 《放牛班的春天》 | 第28-29页 |
(二) 《死亡诗社》 | 第29页 |
(三) 《蒙娜丽莎的微笑》 | 第29-30页 |
四、对教育本身不同的价值定位 | 第30-33页 |
(一) 《放牛班的春天》中对教育的定位 | 第32页 |
(二) 《死亡诗社》中对教育价值不同的定位 | 第32页 |
(三) 《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教育定位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成长电影中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冲突表现之三:教育改革的结果境遇方面 | 第34-39页 |
一、教育改革结果的境遇 | 第34页 |
二、成长电影中教育改革结果的成败判断 | 第34-37页 |
(一)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改革结果的成败 | 第35-36页 |
(二) 电影《死亡诗社》中改革结果的成败 | 第36页 |
(三)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改革结果的成败 | 第36-37页 |
三、教育改革结果的推广:是个案经验还是具有推广价值 | 第37-39页 |
(一)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教育改革结果的推广 | 第37页 |
(二) 电影《死亡诗社》中教育改革结果的推广 | 第37-38页 |
(三)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教育改革结果的推广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成长电影中理想与现实冲突对教育改革的启示 | 第39-42页 |
一、恰当的教育学人性假设 | 第39页 |
二、明确教育改革的核心价值目标,并遵循之 | 第39-40页 |
三、保持对教育改革结果的合理期待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