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4页 |
·选题缘起 | 第13-23页 |
·马若瑟生平简介 | 第13-16页 |
·《札记》简介 | 第16-19页 |
·《札记》在西人汉语语法著作中的地位 | 第19-23页 |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了解《札记》在欧洲汉学史上的地位 | 第23页 |
·了解《札记》在世界汉语教学史上的地位 | 第23页 |
·了解《札记》在汉语语法学史上的地位 | 第23页 |
·了解中西方学者文言虚词研究视角上的异同 | 第23-24页 |
·选题意义 | 第24-27页 |
·重新审视《札记》与《文通》在汉语语言学史上的地位 | 第24-25页 |
·了解《札记》与一些中西方语言学著作之间的关联 | 第25-26页 |
·了解《札记》与《文通》研究视角的异同 | 第26-27页 |
·在西人汉语文言虚词研究方面的意义 | 第27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简介 | 第27-31页 |
·对《札记》语法方面的研究综述 | 第27-29页 |
·对《文通》虚词研究的综述 | 第29-31页 |
·理论基础 | 第31页 |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语料来源 | 第32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32-34页 |
·研究视角 | 第32页 |
·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第二章 《札记》与《文通》总体比较 | 第34-79页 |
·《札记》与《文通》研究目的对比 | 第34-36页 |
·《札记》的研究目的 | 第34-35页 |
·《文通》的研究目的 | 第35页 |
·二者研究目的对比小结 | 第35-36页 |
·《札记》与《文通》研究内容对比 | 第36-39页 |
·《札记》的研究内容 | 第36-39页 |
·《文通》的研究内容 | 第39页 |
·《札记》与《文通》理论基础对比 | 第39-43页 |
·《札记》的理论基础 | 第39-42页 |
·《文通》的理论基础 | 第42-43页 |
·《札记》与《文通》语法观对比 | 第43-45页 |
·《札记》的语法观 | 第43-45页 |
·《文通》的语法观 | 第45页 |
·《札记》与《文通》语法体系对比 | 第45-72页 |
·《札记》语法体系综说 | 第45-47页 |
·《札记》与《文通》语法体系对照表 | 第47-48页 |
·《札记》与《文通》词法对比 | 第48-60页 |
·《札记》与《文通》句法对比 | 第60-70页 |
·对《札记》与《文通》语法体系的评价 | 第70-72页 |
·《札记》与《文通》研究方法对比 | 第72-77页 |
·《札记》的研究方法 | 第72-75页 |
·《文通》的研究方法 | 第75-77页 |
·《札记》与《文通》语料对比 | 第77-79页 |
·《札记》的语料来源 | 第77-78页 |
·《文通》的语料来源 | 第78-79页 |
第三章 《札记》与《文通》语气词对比研究 | 第79-134页 |
·《札记》“尾虚词”与《文通》“助字”对比研究 | 第79-89页 |
·《札记》中的“尾虚词” | 第79-84页 |
·《文通》中的“助字” | 第84-86页 |
·《札记》与《文通》语气词比较 | 第86-87页 |
·《札记》“尾虚词”在汉语语法学史上的贡献 | 第87-89页 |
·《札记》与《文通》“也”字对比研究 | 第89-110页 |
·前贤时修对语气词“也”的研究 | 第89-90页 |
·《札记》与《文通》中的“也”所属词类 | 第90-91页 |
·《札记》对“也”用法的分析 | 第91-95页 |
·《文通》对“也”用法的分析 | 第95-109页 |
·“也”字对比研究小结 | 第109-110页 |
·《札记》与《文通》“乎”字对比研究 | 第110-134页 |
·前贤时修的研究 | 第110-111页 |
·《札记》中的“乎” | 第111-114页 |
·《札记》之前中国学者对“乎”的阐述 | 第114-115页 |
·《札记》与《文通》中“乎”字所属词类 | 第115页 |
·《札记》与《文通》语气词“乎”的对比 | 第115-117页 |
·《札记》与《文通》其他词类“乎”的对比 | 第117-119页 |
·关于“乎”和“於”的关系 | 第119-123页 |
·关于“感叹标志”“乎” | 第123-133页 |
·“乎”字对比研究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四章 《札记》与《文通》介词对比研究 | 第134-166页 |
·《札记》与《文通》介词对比研究 | 第134-135页 |
·《札记》中的介词概念 | 第134页 |
·《文通》中的“介字”概念 | 第134-135页 |
·《札记》与《文通》“於”字对比研究 | 第135-153页 |
·前贤时修的研究 | 第135-136页 |
·《札记》中的“於” | 第136-140页 |
·对《札记》“於”字节的解析 | 第140-142页 |
·《文通》中的“於” | 第142-152页 |
·“於”字对比研究小结 | 第152-153页 |
·《札记》与《文通》中的“以” | 第153-166页 |
·前贤时修的研究 | 第153页 |
·马若瑟在“以”字研究中的对比语言学思想 | 第153-154页 |
·马若瑟在“以”字研究中对中国传统语言学思想的借鉴 | 第154-165页 |
·“以”字对比研究小结 | 第165-166页 |
第五章 《札记》与《文通》连词对比研究 | 第166-191页 |
·《札记》与《文通》连词对比研究 | 第166页 |
·《札记》与《文通》“而”字对比研究 | 第166-176页 |
·《札记》最早对“而”进行语法描写 | 第167-168页 |
·《札记》对“而”的具体阐述 | 第168-175页 |
·《文通》中的“而” | 第175-176页 |
·“而”字对比研究小结 | 第176页 |
·《札记》与《文通》“则”字对比研究 | 第176-191页 |
·前贤时修的研究 | 第176-177页 |
·《札记》最早对“则”进行语法描写 | 第177-178页 |
·《札记》最早将“则”归入连词 | 第178页 |
·“则”的分类 | 第178-179页 |
·《札记》与《文通》共有的“则”字用法 | 第179-185页 |
·《札记》有而《文通》未曾提到的部分 | 第185-186页 |
·《文通》有而《札记》未曾提到的部分 | 第186-189页 |
·“则”字对比研究小结 | 第189-191页 |
第六章 《札记》与《文通》助词对比研究 | 第191-216页 |
·《札记》与《文通》“之”字隐现对比研究 | 第191-205页 |
·前贤时修的研究 | 第191-192页 |
·“之”在《札记》与《文通》中所属词类 | 第192-194页 |
·“之”的隐现情况 | 第194-196页 |
·“之”字隐现的相似情况对比 | 第196-201页 |
·《文通》比《札记》多列的隐现情况 | 第201-203页 |
·“之”字隐现问题对比分析 | 第203-204页 |
·“之”字隐现对比研究小结 | 第204-205页 |
·《札记》与《文通》“者”字对比研究 | 第205-216页 |
·前贤时修的研究 | 第205-206页 |
·《札记》与《文通》中的代词“者”对比研究 | 第206-208页 |
·《札记》与《文通》在判断句式描写上的对比 | 第208-215页 |
·“者”字对比研究小结 | 第215-216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216-227页 |
·《札记》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 第216-223页 |
·《札记》在欧洲汉学史上的地位 | 第216-217页 |
·《札记》在世界汉语教学史上的地位 | 第217-218页 |
·《札记》在汉语语法学史上的地位 | 第218-223页 |
·《札记》与一些中西方语言学著作的关联 | 第223-225页 |
·《文通》与《札记》之间的联系 | 第223-224页 |
·《札记》可能参考的中西方语言学著作 | 第224-225页 |
·从文言虚词对比看马若瑟与马建忠的语法观 | 第225-2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27-236页 |
附录 | 第236-245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45-246页 |
后记 | 第246-250页 |
附件 | 第2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