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习倦怠的结构特征及心理干预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2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 ·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 ·理论模型及测量 | 第13-14页 |
| ·三维理论及测量 | 第13页 |
| ·单维理论及测量 | 第13-14页 |
| ·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 第三章 研究假设、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2页 |
| ·研究假设 | 第20页 |
|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 ·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 第四章 学习倦怠的内隐、外显测量及其关系研究 | 第22-40页 |
|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 第22-25页 |
| ·实验法 | 第22-24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24-25页 |
| ·施测程序 | 第25页 |
| ·结果 | 第25-34页 |
| ·内隐联想测验实验数据整理 | 第25-26页 |
| ·内隐测验结果分析 | 第26-27页 |
| ·研究生学习倦怠问卷结果分析 | 第27-32页 |
| ·内隐、外显学习倦怠的相关及结构方程模型 | 第32-34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34-38页 |
| ·关于内隐联想测验 | 第34-35页 |
| ·研究生学习倦怠的显著差异及 IAT 效应 | 第35-36页 |
| ·关于内隐学习倦怠和外显学习倦怠的关系 | 第36-38页 |
| ·小结 | 第38-40页 |
| 第五章 对研究生内隐、外显学习倦怠的干预研究 | 第40-46页 |
| ·研究目的 | 第40页 |
| ·研究设计 | 第40-41页 |
| ·研究对象 | 第40页 |
| ·实验设计 | 第40-41页 |
| ·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 第41页 |
| ·结果 | 第41-43页 |
| ·实验组、对照组前测结果的比较 | 第41页 |
| ·实验组前测、后测结果比较 | 第41-42页 |
| ·对照组的前测、后测对比研究 | 第42页 |
| ·实验组、对照组后测结果的对比研究 | 第42-43页 |
| ·团体辅导后访谈评估 | 第43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43-44页 |
| ·小结 | 第44-46页 |
| 第六章 总结 | 第46-48页 |
| ·研究总结 | 第46页 |
| ·创新与不足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 附录 1:团体辅导方案 | 第54-58页 |
| 附录 2:《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问卷》 | 第58-60页 |
| 附录 3:《团体观察记录表》 | 第60-61页 |
| 附录 4:《团体反馈表》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