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策略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 2 国内外对物理模型及相关内容的已有研究 | 第8-12页 |
| ·国内外对模型概念的已有研究 | 第8-9页 |
| ·国内外对物理模型概念的已有研究 | 第9页 |
| ·国内外对物理模型分类的已有研究 | 第9-10页 |
| ·国内外对物理模型教学的已有研究 | 第10-11页 |
| ·国内外对物理模型教学策略的已有研究 | 第11-12页 |
| 3 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的理论探讨 | 第12-17页 |
| ·物理模型的涵义 | 第12页 |
| ·物理模型的分类 | 第12-13页 |
| ·物理模型教学的涵义 | 第13-14页 |
| ·物理模型的三要素 | 第14-16页 |
| ·高中物理模型中的思维方法 | 第14-15页 |
| ·高中物理模型中所蕴含的理论内涵 | 第15-16页 |
| ·高中物理模型的表征方式 | 第16页 |
| ·物理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6页 |
| ·认知学习理论 | 第16-17页 |
| ·认知建模理论 | 第17页 |
| 4 物理模型教学策略 | 第17-32页 |
| ·模型引入的教学策略 | 第17-22页 |
| ·类比生活现象引入模型 | 第18-19页 |
| ·客观原型逻辑引入模型 | 第19-20页 |
| ·利用物理学史引入模型 | 第20-21页 |
| ·趣味小实验引入模型 | 第21-22页 |
| ·模型建立的教学策略 | 第22-26页 |
| ·理想化方法建立模型的教学策略 | 第22-23页 |
| ·类比迁移法建立模型的教学策略 | 第23-24页 |
| ·等效替代法建立模型的教学策略 | 第24-25页 |
| ·图像抽象法建立模型的教学策略 | 第25-26页 |
| ·模型分析的教学策略 | 第26-28页 |
| ·运用理论分析法得出物理规律 | 第26-27页 |
| ·运用实验归纳法得出物理规律 | 第27-28页 |
| ·基于原始物理问题解决的模型应用教学策略 | 第28-32页 |
| ·问题描述的图解法教学策略 | 第29-30页 |
| ·模型表征的教学策略 | 第30-31页 |
| ·模型表征的理想化策略 | 第30页 |
| ·模型表征的等效转化策略 | 第30-31页 |
| ·理论解释的近似处理策略 | 第31-32页 |
| 5 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策略的运用 | 第32-36页 |
| ·单摆在物理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 第32页 |
| ·课程标准的要求 | 第32页 |
| ·学生情况分析 | 第32-33页 |
| ·教学过程的策略选择 | 第33页 |
| ·教学目标 | 第33页 |
| ·评价活动设计 | 第33-34页 |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第34页 |
| ·教具与学具 | 第34页 |
| ·教学过程 | 第34-36页 |
| ·“单摆”一节学生课堂学习评分规则 | 第36页 |
| 6 本研究的结论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36-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0-41页 |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