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学理论论文--课程论课程设计、课程标准等入此。论文

四书“仁智双彰”的课程哲学思想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一章 引论第11-38页
 一、课程中的知识迷恋现象及其困境第11-24页
  (一) 课程中的“知识”迷恋现象第11-18页
  (二) 知识迷恋造成的课程困境第18-24页
 二、选择四书的原因第24-28页
  (一) 课程理论建设的本土化回归第24-26页
  (二) 选择四书的原因第26-28页
 三、研究问题、意义和方法第28-38页
  (一) 研究问题第28页
  (二) 研究意义第28-29页
  (三) 研究方法:文献分析与诠释第29-37页
  (四) 本文的路线第37-38页
第二章 研究综述第38-76页
 一、关于四书研究第38-46页
  (一) 四书教育思想概论第38-40页
  (二) 四书的课程与教学思想第40-41页
  (三) 四书当中的德育思想第41-44页
  (四) 四书当中的教育哲学思想第44-46页
 二、关于课程哲学第46-54页
  (一) 课程与哲学关系研究第46-47页
  (二) 课程本体论研究第47-48页
  (三) 课程认识论研究第48-49页
  (四) 课程价值论研究第49-54页
 三、知识、智慧、德性第54-76页
  (一) 知识、智慧、德性三者的含义第54-70页
  (二) 三者之间的关系第70-76页
第三章 四书“仁智双彰”的德智观第76-91页
 一、从孔子的“道”说起第76-79页
 二、智与仁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第79-91页
  (一) 关于智第79-83页
  (二) 关于仁第83-86页
  (三) 智与仁之间的关系第86-91页
第四章 四书仁智双彰的人性基础第91-109页
 一、人性本善:《孟子》与《中庸》的立论第91-102页
  (一) 孟子的性本善第91-95页
  (二) 《中庸》的“天命之谓性”与“诚”第95-102页
 二、“性本善”向现实之善的转化第102-109页
  (一) 性本善是成德的重要前提基础第102-104页
  (二) 性本善向现实之善的转化第104-109页
第五章 四书仁智双彰的认识过程第109-135页
 一、由学而知第109-119页
  (一) 求知的重要性第109-111页
  (二) 孔门学什么第111-113页
  (三) 孔门如何学第113-119页
 二、格物致知第119-135页
  (一) 从万物之“理”说起第119-121页
  (二) 格物、穷理、致知之间的关系第121-123页
  (三) 格物致知的“知识”意义与“道德”意义第123-135页
第六章 四书仁智双彰的行动特征第135-167页
 一、行在成智与成德过程中的重要性第135-142页
  (一) 行在成智过程中的重要性第135-138页
  (二) 行在成德过程中的重要性第138-142页
 二、行的实践方略:中庸之行第142-157页
  (一) “中庸”与“仁且智”第143-150页
  (二) 中庸之行的实践方略第150-157页
 三、“知行合一”与“成智成德”第157-167页
  (一) 知行合一的必然要求第157-161页
  (二) 知行合一要以成智成德为内在价值的必然追求第161-167页
第七章 四书仁智双彰的扬与弃第167-182页
 一、“仁智双彰”的学理优势与局限第167-171页
  (一) 学理优势与局限第167-169页
  (二) 仁智双彰的扬与弃第169-171页
 二、从仁智双彰到德性之智第171-182页
  (一) “德性之智”的界说第171-173页
  (二) 课程要培育学生的“德性之智”第173-177页
  (三) 培育德性之智的知识观基础第177-182页
第八章 四书仁智双彰的课程意义第182-209页
 一、课程设计的关照第182-193页
  (一) 课程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思”与“辨”第182-189页
  (二) 课程设计要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第189-193页
 二、课程实施的变革第193-209页
  (一) 引导学生自由思考与辨别第193-199页
  (二) 引导学生在“行中学”第199-209页
参考文献第209-217页
后记第217-221页

论文共2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学校恐惧论
下一篇:脆弱的国家未来竞争潜力及其原因探析--基于90后成就动机的代际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