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模拟在红曲色素分子修饰及功能设计上的应用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 ·红曲红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状况 | 第10-12页 |
| ·分子模拟及其在分子设计上的应用 | 第12-13页 |
| ·研究开发红曲色素衍生物及其构效关系的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简介 | 第14-23页 |
| ·量子计算方法 | 第14-20页 |
| ·分子力学 | 第20-21页 |
| ·分子动力学 | 第21-23页 |
| 2 红曲红素的分子模拟及其量化计算 | 第23-33页 |
| ·方法 | 第24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24页 |
| ·模型预优化 | 第24页 |
| ·DFT优化及性质分析 | 第2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4-31页 |
| ·初始模型图 | 第24-25页 |
| ·OPLS力场下模型的势能曲面 | 第25-26页 |
| ·分子动力学模拟时的能量变化 | 第26-28页 |
| ·DFT模拟红曲红素势能面 | 第28-29页 |
| ·分子优势构象模型 | 第29-30页 |
| ·原子电荷的Mulliken布居及反应活性部位 | 第30-31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1-33页 |
| 3 水溶性红曲红素的分子模拟及其性质研究 | 第33-47页 |
| ·分子模型的建立与预优化 | 第33-38页 |
| ·方法 | 第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 ·初始模型图 | 第33-34页 |
| ·OPLS力场下模型的势能曲面 | 第34-35页 |
| ·分子优势构象及坐标 | 第35-37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37-38页 |
| ·不同外场下分子动力学模拟及性能表征 | 第38-44页 |
| ·方法 | 第38页 |
| ·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 | 第38页 |
| ·不同条件下色素稳定性的测定 | 第3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 ·周期边界条件下溶液体系的分子力学优化 | 第38-40页 |
| ·分子动力学模拟中体系的能量变化 | 第40-41页 |
| ·不同温度下溶液体系势能分析 | 第41-42页 |
| ·不同pH溶液体系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42-43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3-44页 |
| ·密度泛函理论量化计算与反应活性部位预测 | 第44-47页 |
| ·方法 | 第4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 ·DFT模拟势能曲面 | 第44-45页 |
| ·优势构象的电子结构特点 | 第45-46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6-47页 |
| 4 耐酸性红曲红素的分子设计、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47-67页 |
| ·耐酸性红曲红素的分子设计与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47-49页 |
| ·衍生物分子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 第47-48页 |
| ·不同pH值溶液体系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48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8-49页 |
| ·耐酸性红曲红素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49-67页 |
| ·水溶性红曲色素的分离与纯化 | 第49-58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49页 |
|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 ·红曲色素各组份色价的测定 | 第49页 |
| ·树脂的预处理 | 第49页 |
| ·利用树脂吸附分离红曲色素 | 第49-50页 |
|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5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7页 |
| ·洗脱液紫外—可见光谱图 | 第50-51页 |
| ·母液的HPLC分析 | 第51-55页 |
| ·洗脱液的HPLC分析 | 第55-57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57-58页 |
| ·耐酸性红曲色素的制备与表征 | 第58-6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8页 |
| ·方法 | 第58-59页 |
| ·耐酸性红曲色素的制备 | 第58页 |
| ·色素稳定性测定 | 第58页 |
| ·分子结构表征 | 第58-59页 |
| ·光照实验 | 第5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6页 |
| ·耐酸性红曲色素的紫外—可见光谱、红外谱图 | 第59-60页 |
| ·耐酸性红曲色素的溶解性 | 第60-61页 |
| ·pH对耐酸性红曲色素的影响 | 第61-62页 |
| ·金属离子对耐酸性红曲色素稳定的影响 | 第62-63页 |
| ·水溶性红曲色素与耐酸性红曲色素的光稳定性对比 | 第63-64页 |
| ·不同光照度对耐酸性红曲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64-65页 |
| ·温度对耐酸性红曲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65-66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66-67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69-79页 |
| 7 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 8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