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0页 |
·脉冲电场技术(PULSED ELECTRIC FIELDS, PEF)及系统简介 | 第15-18页 |
·PEF 技术系统设备 | 第17页 |
·PEF 波形 | 第17-18页 |
·PEF 样品处理室 | 第18页 |
·PEF 对微生物的影响 | 第18-22页 |
·PEF 用于食品的杀菌效果 | 第18页 |
·影响PEF 杀菌的因素 | 第18-22页 |
·PEF 的杀菌机制 | 第22页 |
·PEF 对酶的钝化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PEF 对酶钝化的影响因素 | 第25页 |
·PEF 对酶钝化机制 | 第25-26页 |
·PEF 对酶的钝化动力学模型比较 | 第26-27页 |
·PEF 对食品成分和品质的影响 | 第27-29页 |
·PEF 对牛奶中成分的影响 | 第27-28页 |
·PEF 对蛋成分的影响 | 第28页 |
·PEF 对果汁品质及风味的影响 | 第28-29页 |
·立题背景和意义 | 第29-31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40页 |
第二章 脉冲电场对豆奶品质的影响 | 第40-54页 |
·前言 | 第40页 |
·材料和设备 | 第40-43页 |
·主要材料和试剂 | 第40-41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41页 |
·PEF 处理设备 | 第41-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46页 |
·豆奶的制备 | 第43页 |
·脉冲参数设计和样品处理 | 第43页 |
·PEF 参数计算 | 第43-44页 |
·豆奶pH 值、电导率和表观黏度的测定 | 第44页 |
·豆奶色泽的测定 | 第44页 |
·豆奶风味的测定 | 第44页 |
·豆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第44页 |
·大豆LOX 活性的测定 | 第44-45页 |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的测定方法 | 第45页 |
·脲酶活性的测定 | 第45-46页 |
·微生物接种与计数 | 第46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6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46-51页 |
·PEF 对豆奶pH 值、电导率、表观黏度及色泽的影响 | 第46-47页 |
·PEF 对豆奶中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 第47-48页 |
·PEF 对豆奶风味的影响 | 第48页 |
·PEF 对豆奶中的酶类及抑制剂的影响 | 第48-49页 |
·PEF 对微生物的钝化效果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第三章 脉冲电场对大豆分离蛋白理化及功能性质的影响 | 第54-67页 |
·前言 | 第54页 |
·材料和设备 | 第54-55页 |
·主要材料和试剂 | 第54页 |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54-55页 |
·实验方法 | 第55-57页 |
·大豆分离蛋白制备工艺流程及工艺条件 | 第55页 |
·PEF 参数设计和样品处理 | 第55页 |
·大豆分离蛋白pH 值、电导率和表观黏度的测定 | 第55页 |
·大豆分离蛋白溶解度的测定 | 第55-56页 |
·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能的测定 | 第56页 |
·大豆分离蛋白起泡性的测定 | 第56-57页 |
·大豆分离蛋白凝胶差示量热扫描仪(DSC)的测定 | 第57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57-65页 |
·PEF 对大豆分离蛋白pH 值、电导率和表观黏度的影响 | 第57页 |
·PEF 对大豆分离蛋白溶解度的影响 | 第57-59页 |
·PEF 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能的影响 | 第59-60页 |
·PEF 对大豆分离蛋白起泡性能的影响 | 第60-61页 |
·PEF 对大豆分离蛋白变性温度的影响 | 第61-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第四章 脉冲电场对大豆分离蛋白结构特征的影响 | 第67-80页 |
·前言 | 第67页 |
·材料和设备 | 第67-68页 |
·主要材料和试剂 | 第67-68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68页 |
·实验方法 | 第68-70页 |
·脉冲参数设计和样品处理 | 第68页 |
·大豆分离蛋白制备工艺流程及工艺条件 | 第68页 |
·大豆分离蛋白巯基含量的测定 | 第68-69页 |
·大豆分离蛋白疏水性的测定 | 第69页 |
·大豆分离蛋白分子量分布测定 | 第69页 |
·大豆分离蛋白粒径分布测定 | 第69-70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70-77页 |
·PEF 对大豆分离蛋白游离巯基含量的影响 | 第70-71页 |
·PEF 对大豆分离蛋白疏水性的影响 | 第71-73页 |
·PEF 对大豆分离蛋白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 第73-76页 |
·PEF 对大豆分离蛋白粒径分布的影响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第五章 脉冲电场对大豆分离蛋白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80-95页 |
·前言 | 第80-81页 |
·材料和设备 | 第81-82页 |
·主要材料和试剂 | 第81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81-82页 |
·实验方法 | 第82-83页 |
·大豆分离蛋白制备工艺流程及工艺条件 | 第82页 |
·脉冲参数设计和样品处理 | 第82页 |
·大豆分离蛋白SDS-PAGE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82页 |
·大豆分离蛋白圆二色谱的测定 | 第82-83页 |
·大豆分离蛋白拉曼光谱的测定 | 第83页 |
·大豆分离蛋白红外光谱的测定 | 第83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83-92页 |
·PEF 处理前后大豆分离蛋白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83-84页 |
·PEF 处理前后大豆分离蛋白圆二色谱(CD)分析 | 第84-85页 |
·PEF 处理后大豆分离蛋白激光拉曼光谱(Raman)分析 | 第85-90页 |
·PEF 处理后大豆分离蛋白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90-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第六章 脉冲电场对大豆脂肪氧化酶的钝化动力学研究 | 第95-116页 |
·前言 | 第95-96页 |
·材料和设备 | 第96页 |
·主要材料和试剂 | 第96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96页 |
·实验方法 | 第96-98页 |
·豆奶的制备 | 第96页 |
·PEF 参数设计和样品处理 | 第96-97页 |
·大豆LOX 活性的测定 | 第97页 |
·PEF 对酶的钝化动力学模型 | 第97-9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8-112页 |
·PEF 强度和处理时间对大豆LOX 的钝化效果 | 第98-99页 |
·大豆LOX 的钝化动力学模型-PEF 处理时间 | 第99-104页 |
·大豆LOX 的钝化动力学模型-PEF 强度 | 第104-109页 |
·大豆LOX 的钝化动力学模型比较 | 第109-110页 |
·PEF 频率对大豆LOX 活性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PEF 宽度对大豆LOX 活性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论文主要结论 | 第116-118页 |
本论文创新点 | 第118-11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