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8页 |
一、人力资源后发优势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二、人力资源后发优势与其他后发优势的关系 | 第14-16页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6-18页 |
第一章 人力资源后发优势概述 | 第18-42页 |
第一节 后发优势理论概述 | 第18-29页 |
一、后发优势理论的创立 | 第19-21页 |
二、后发优势与比较优势 | 第21-25页 |
三、后发优势与剩余出路论 | 第25-27页 |
四、后发优势与现代贸易理论 | 第27-29页 |
第二节 人力资源后发优势的内涵 | 第29-33页 |
一、人力资源后发优势的内容 | 第29-30页 |
二、人力资源后发优势的阶段 | 第30-33页 |
第三节 实证考察 | 第33-42页 |
第二章 人力资源数量方面的后发优势 | 第42-76页 |
第一节 人力资源的后发劣势 | 第42-51页 |
一、人口增长快、贫困人口多 | 第42-44页 |
二、平均受教育水平低 | 第44-46页 |
三、生产率低下 | 第46-49页 |
四、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 | 第49-51页 |
第二节 人力资源的后发优势 | 第51-62页 |
一、劳动力成本低廉 | 第51-54页 |
二、中国经验 | 第54-59页 |
三、人力资源丰富 | 第59-62页 |
第三节 人力资源后发优势陷阱 | 第62-76页 |
一、人力资源后发优势陷阱 | 第62-66页 |
二、后发优势与主导产业的选择 | 第66-72页 |
三、冲破人力资源后发优势陷阱 | 第72-76页 |
第三章 人力资源质量方面的后发优势 | 第76-107页 |
第一节 后发国与先发国在人力资源质量方面的差距 | 第76-83页 |
一、人力资源质量的差距 | 第76-80页 |
二、发展中国家学习知识的图形分析 | 第80-83页 |
第二节 人力资源质量方面后发优势的实现途径:外商直接投资 | 第83-88页 |
一、外资企业对劳动力培训的知识溢出 | 第83-85页 |
二、影响知识溢出的其他因素 | 第85-87页 |
三、中国的实证分析 | 第87-88页 |
第三节 人力资源质量方面后发优势的实现途径:出国留学 | 第88-98页 |
一、出国留学的必要性 | 第88-90页 |
二、出国留学的结果 | 第90-91页 |
三、出国留学提升了人力资源的质量 | 第91-95页 |
四、中国的证据 | 第95-98页 |
第四节 人力资源质量方面后发优势的实现途径:交流与合作 | 第98-107页 |
一、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 | 第98-101页 |
二、交流与合作加快了人力资本的形成 | 第101-107页 |
第四章 基于后发优势的人力资本效益分析:教育投资收益率、经济贡献率 | 第107-146页 |
第一节 国内教育是实现人力资源后发优势的基础 | 第107-116页 |
一、国内教育的重要性 | 第107-109页 |
二、国内教育的国别考察 | 第109-116页 |
第二节 教育投资收益率 | 第116-134页 |
一、成本—收益分析法 | 第116-119页 |
二、明瑟收益率分析法 | 第119-120页 |
三、教育投资收益率的国别分析 | 第120-128页 |
四、中国的数据及原因分析 | 第128-134页 |
第三节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 第134-146页 |
一、索洛和斯旺的新古典生产函数 | 第135-136页 |
二、增长核算的国别历史考察 | 第136-141页 |
三、缓慢和快速增长国的增长源泉 | 第141-144页 |
四、教育贡献率的实证分析 | 第144-145页 |
五、结论 | 第145-146页 |
第五章 人力资源后发优势的政策思考 | 第146-167页 |
第一节 发挥人力资源后发优势的政策 | 第147-151页 |
一、灵活的劳动力市场 | 第147-148页 |
二、协助工人应对变革 | 第148页 |
三、吸收国外技术的政策 | 第148-151页 |
第二节 培育人力资本后发优势的政策 | 第151-167页 |
一、培育健康熟练的劳动力 | 第151-162页 |
二、对产业需求做出反应的教育制度 | 第162-165页 |
三、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回国的政策 | 第165-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5页 |
一、中文文献 | 第167-171页 |
二、英文文献 | 第171-175页 |
后记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