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1-2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的问题 | 第13-14页 |
一、研究的问题 | 第13-14页 |
二、主要概念界定 | 第14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9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三、研究历程 | 第16页 |
四、收集资料的方法 | 第16-19页 |
五、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19页 |
六、研究限制 | 第19页 |
第四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4页 |
一、国内外关于教师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20-21页 |
二、国内教师培训在实践中所呈现的特点 | 第21-22页 |
三、对以往研究的评论 | 第22-24页 |
第一章 上海市卢湾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项目概况 | 第24-33页 |
第一节 卢湾区的地域环境和教育环境概要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卢湾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项目概况 | 第25-33页 |
一、项目诞生的背景 | 第25-28页 |
二、研修班的课程设置和研修方法 | 第28页 |
三、培训项目自身的变化 | 第28-31页 |
四、决策层对培训项目的担忧和期待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撞”进研修班——学员的研修动机 | 第33-42页 |
第一节 谁派我来的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我来意味着什么 | 第34-37页 |
一、四位学员进研修班时的状态:兴奋和沮丧 | 第34-36页 |
二、状态的背后:学员们的判定依据 | 第36-37页 |
第三节 我来干什么 | 第37-38页 |
一、研修开始前:我来意味着什么决定我来干什么 | 第37页 |
二、研修开始后:专业的发展程度决定我来干什么 | 第37-38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38-42页 |
一、谁派我来的:培训主办方与学校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 第38-39页 |
二、我来意味着什么:学员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 第39-41页 |
三、我来干什么:学员自己前后内心的冲突与协调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在研修班中的日子——以判例为中心的小组审议活动 | 第42-89页 |
第一节 冲击原有判断:在初态课中被唤起 | 第42-50页 |
一、布置上课篇目:“什么资料都没有,这个课怎么上啊” | 第42页 |
二、四位学员在初态课中的表现 | 第42-44页 |
三、初态课后的评课 | 第44-48页 |
四、小结:初态课中暴露的问题 | 第48-50页 |
第二节 感知体悟“新”标准(一):在判例与理论课中尝试与仿徨 | 第50-61页 |
一、“半夜三点还在想问题”——感知新标准 | 第50-53页 |
二、“真的很难上”——尝试体悟新标准 | 第53-56页 |
三、“课改,不能只求形式”——深化对新标准的理解 | 第56-60页 |
四、小结:第一轮实践课后学员关注点的转变 | 第60-61页 |
第三节 感知、体悟新标准(二):在第二轮实践课中开始成功跟进 | 第61-78页 |
一、实践课例叙述 | 第61-63页 |
二、小组审议主题的转向:从“怎么教”回归至“教什么” | 第63-67页 |
二、跟进后的课堂:从“黑箱”中敞亮出成长过程 | 第67-73页 |
四、小结:成功初体验——对宋刚和同伴的影响 | 第73-78页 |
第四节 自觉化新标准的努力:在展示课中继续坚持对新标准的践行 | 第78-89页 |
一、展示课前的准备:“我想:事先不能给学生提出什么要求” | 第78-82页 |
二、展示课后的评课:“这是一次不说谎的讨论” | 第82-85页 |
三、小结:将研修中习得的标准日常化:“自觉”还是“还原” | 第85-89页 |
第四章 讨论与思考 | 第89-101页 |
第一节 培训中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 第89-96页 |
一、学校与教育学院对待培训项目的立场与动机 | 第89-90页 |
二、“三板结构”式的课程设置 | 第90-92页 |
三、批判反思性质的组织文化 | 第92-93页 |
四、学员教师自身对培训的回应方式 | 第93-96页 |
第二节 借鉴与反思 | 第96-101页 |
一、借鉴 | 第96-99页 |
二、关于学员教师离开培训项目后的反思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作品 | 第104-105页 |
后记:“蜜蜂”手记 | 第105-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