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1核SoC的功能验证
目录 | 第1-10页 |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课题的来源 | 第14-15页 |
·论文的结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SoC验证方法学 | 第17-32页 |
·SoC设计流程中的验证 | 第17-18页 |
·验证的层次 | 第18-19页 |
·系统级验证 | 第18页 |
·RTL级验证 | 第18-19页 |
·门级验证 | 第19页 |
·版图验证 | 第19页 |
·功能验证技术 | 第19-24页 |
·仿真技术 | 第19-22页 |
·静态技术 | 第22页 |
·形式技术 | 第22-24页 |
·提高验证效率的方法 | 第24-28页 |
·提高验证的抽象层次 | 第24-25页 |
·验证的自动化运行 | 第25-26页 |
·验证的可重用性 | 第26-28页 |
·随机验证 | 第28页 |
·验证结果的评估 | 第28-32页 |
·发现BUG的速度 | 第28-30页 |
·覆盖率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模块级功能验证 | 第32-42页 |
·模块级验证流程 | 第32-33页 |
·代码静态检查 | 第33-34页 |
·功能验证平台 | 第34-38页 |
·激励发生器 | 第34-35页 |
·总线功能模型 | 第35-36页 |
·响应检查器 | 第36-37页 |
·记分板 | 第37-38页 |
·控制脚本 | 第38页 |
·验证结果 | 第38-41页 |
·结果自动分析 | 第39页 |
·覆盖率分析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软硬件协同验证 | 第42-52页 |
·软硬件协同验证的意义和实现策略 | 第42-45页 |
·软硬件协同验证的意义 | 第42-43页 |
·软硬件协同验证的实现策略 | 第43-45页 |
·软硬件协同验证环境 | 第45-48页 |
·硬件环境 | 第45-46页 |
·软件环境 | 第46-47页 |
·软硬件接口 | 第47-48页 |
·自动检测的实现 | 第48页 |
·验证的内容 | 第48-49页 |
·验证执行 | 第49-50页 |
·仿真控制 | 第49页 |
·回归测试 | 第49-50页 |
·验证结果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FPGA原型验证 | 第52-66页 |
·FPGA原型验证策略 | 第52-54页 |
·DC FPGA简介 | 第52-53页 |
·无缝移植策略 | 第53-54页 |
·FPGA原型验证流程 | 第54-55页 |
·FPGA验证平台搭建 | 第55-57页 |
·FPGA模块 | 第56-57页 |
·电源模块 | 第57页 |
·FPGA原型验证实现 | 第57-60页 |
·ASIC设计向FPGA的移植 | 第57-59页 |
·移植的一致性验证 | 第59页 |
·FPGA综合 | 第59-60页 |
·布局布线 | 第60页 |
·时序仿真 | 第60页 |
·板级调试 | 第60-65页 |
·调试策略 | 第60-62页 |
·软件调试 | 第62-64页 |
·调试过程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6-67页 |
附录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