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元恺《京剧交响曲》创作技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一章 鲍元恺与《京剧交响曲》 | 第13-16页 |
第一节 鲍元恺简介 | 第13页 |
第二节 《京剧交响曲》概述 | 第13-16页 |
第二章 《京剧交响曲》的文化背景与宏观结构 | 第16-45页 |
第一节 净__悲壮的行板——昆曲 | 第16-22页 |
第二节 丑__诙谐的急板——曲牌 | 第22-29页 |
第三节 旦__深沉的慢板——二黄 | 第29-35页 |
第四节 生__辉煌的快板——西皮 | 第35-45页 |
第三章 调式调性与和声形态 | 第45-80页 |
第一节 调性特征 | 第45-60页 |
一、调性布局 | 第45-49页 |
二、多调性 | 第49-52页 |
三、转调方式 | 第52-60页 |
第二节 和声形态 | 第60-74页 |
一、第一二乐章的解析 | 第60-71页 |
二、第三乐章的解析 | 第71-72页 |
三、第四乐章的解析 | 第72-74页 |
第三节 持续音的应用 | 第74-80页 |
一、主音持续 | 第74-77页 |
二、属音持续 | 第77-80页 |
第四章 配器布局与织体形态 | 第80-101页 |
第一节 配器布局 | 第80-86页 |
一、《净__悲壮的行板——昆曲》的配器布局 | 第80-83页 |
二、《丑__诙谐的急板——曲牌》的配器布局 | 第83-86页 |
第二节 织体形态 | 第86-101页 |
一、齐奏型织体 | 第86-93页 |
二、对比性复调织体 | 第93-95页 |
三、模仿性复调织体 | 第95-101页 |
第五章 音高组织与节奏模式 | 第101-110页 |
第一节 音高组织 | 第101-104页 |
一、音阶思维 | 第101-102页 |
二、音程思维与音列思维 | 第102-104页 |
第二节 节奏样式 | 第104-110页 |
一、连音节奏 | 第104-106页 |
二、复合节奏 | 第106-107页 |
三、节奏的重音移位 | 第107页 |
四、节拍的变化 | 第107-110页 |
结论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