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及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1页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文献解读法 | 第11页 |
(二)系统分析法 | 第11页 |
(三)比较研究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孟子德育思想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 | 第12-18页 |
一、孟子德育思想的产生背景 | 第12-14页 |
(一)社会经济环境:变革与发展 | 第12页 |
(二)社会政治环境:战争与融合 | 第12-13页 |
(三)社会文化环境:斗争与丰富 | 第13-14页 |
二、孟子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4-15页 |
(一)周公的德育思想 | 第14页 |
(二)孔子的德育思想 | 第14-15页 |
(三)其他学派的德育思想 | 第15页 |
三、孟子德育思想的哲学根据 | 第15-18页 |
(一)内在根据——性善论 | 第15-16页 |
(二)外在根据——天命论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孟子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8-26页 |
一、孟子的德育原则 | 第18-19页 |
(一)盈科而进 | 第18页 |
(二)由博返约 | 第18-19页 |
二、孟子的德育目标 | 第19-20页 |
(一)追求理想人格 | 第19页 |
(二)重“内圣”,求“外王” | 第19-20页 |
三、孟子的德育方法 | 第20-23页 |
(一)环境熏陶法 | 第20-21页 |
(二)榜样示范法 | 第21-22页 |
(三)反求诸己法 | 第22-23页 |
四、孟子的德育内容 | 第23-26页 |
(一)知仁义 | 第23-24页 |
(二)明人伦 | 第24页 |
(三)申孝悌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孟子德育思想的历史价值 | 第26-32页 |
一、孟子德育思想的特点 | 第26-29页 |
(一)尊重道德主体的差异性 | 第26-27页 |
(二)突出道德教育的主观性 | 第27页 |
(三)发展道德教育的实践性 | 第27-28页 |
(四)注重道德教育的内在平等性 | 第28-29页 |
二、孟子德育思想的历史意义 | 第29-32页 |
(一)孟子德育思想的历史进步意义 | 第29-30页 |
(二)孟子德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孟子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32-51页 |
一、孟子德育思想的启示价值 | 第32-37页 |
(一)德育原则的当代启示价值 | 第32-33页 |
(二)德育目标的当代启示价值 | 第33-34页 |
(三)德育方法的当代启示价值 | 第34-36页 |
(四)德育内容的当代启示价值 | 第36-37页 |
二、孟子德育思想的发展价值 | 第37-42页 |
(一)孟子德育思想在个人层面的发展价值 | 第37-40页 |
(二)孟子德育思想在社会层面的发展价值 | 第40-41页 |
(三)孟子德育思想在国家层面的发展价值 | 第41-42页 |
三、孟子德育思想应用价值 | 第42-51页 |
(一)孟子德育思想在家庭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 第42-44页 |
(二)孟子德育思想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 第44-47页 |
(三)孟子德育思想社会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 第47-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