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一、引言 | 第11-1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地理学本身特点的需要 | 第11页 |
2.地理新课标的要求 | 第11页 |
3.地理空间能力的重要性 | 第11-12页 |
4.地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学习载体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有利于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 | 第13页 |
2.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 第13页 |
3.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转变 | 第13页 |
4.有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 第13-14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8页 |
1.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二、地理空间能力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1.地理空间 | 第18页 |
2.空间能力 | 第18页 |
3.地理空间能力 | 第18-19页 |
4.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 第19页 |
5.地理空间素养 | 第19-20页 |
(二)地理空间能力的结构 | 第20-24页 |
1.地理空间感知能力 | 第20-21页 |
2.地理空间想象能力 | 第21-22页 |
3.地理空间定位能力 | 第22页 |
4.地理空间分析与表达能力 | 第22-23页 |
5.地理空间综合能力 | 第23-24页 |
(三)地理空间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1.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 第24页 |
2.直观教学原则 | 第24页 |
3.地理学习动机理论 | 第24-26页 |
三、GoogleEarth软件简介 | 第26-39页 |
(一)GE由来 | 第26页 |
(二)GE的基本功能 | 第26-34页 |
1.地图浏览功能 | 第27-28页 |
2.基于位置的地点搜索与查询功能 | 第28页 |
3.地理信息查询功能 | 第28-29页 |
4.距离测量功能 | 第29页 |
5.经纬网、图层覆盖功能 | 第29-31页 |
6.自行编写和修改文件地图 | 第31页 |
7.历史图像功能 | 第31-32页 |
8.三维地表显示功能 | 第32页 |
9.其他功能 | 第32-34页 |
(三)GE用于地理教学的优势 | 第34-39页 |
1.GE软件相比其他地理信息软件的优势 | 第34页 |
2.GE相比传统地图、地理挂图的优势 | 第34-35页 |
3.GE应用于地理教学的功能 | 第35-39页 |
四、基于GE培养高中生地理空间能力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改进策略 | 第39-61页 |
(一)研究对象与目的 | 第39-40页 |
1.研究对象 | 第39页 |
2.研究目的 | 第39页 |
3.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39页 |
4.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第39-40页 |
(二)调查数据结果及分析 | 第40-55页 |
1.教师问卷调查的统计及结果分析 | 第40-48页 |
2.学生问卷调查的统计及结果分析 | 第48-55页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1.学生层面 | 第55页 |
2.教师层面 | 第55-57页 |
3.学校层面 | 第57页 |
(四)GE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第57-61页 |
1.学生层面 | 第57-58页 |
2.教师层面 | 第58-60页 |
3.学校层面 | 第60-61页 |
五、基于GE培养高中生地理空间能力的应用案例设计 | 第61-74页 |
(一)案例设计一晨昏线教学(新课讲授) | 第61-66页 |
(二)案例设计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教学设计(探究活动课) | 第66-74页 |
六、基于GE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能力的实证分析 | 第74-81页 |
(一)实证对象 | 第74页 |
(二)实证结果分析 | 第74-79页 |
1.题目类型统计 | 第74页 |
2.题目得分正确率统计 | 第74-79页 |
(三)实证结果小结 | 第79-81页 |
七、结论与展望 | 第81-84页 |
(一)结论 | 第81-82页 |
(二)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附录一 | 第87-88页 |
附录二 | 第88-90页 |
附录三 | 第90-92页 |
附录四 | 第92-97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