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表 | 第9-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1 中国虾类资源与利用现状 | 第15页 |
1.1.2 中华管鞭虾概述 | 第15-17页 |
1.2 水产品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2.1 低温保鲜 | 第17-18页 |
1.2.2 涂膜保鲜 | 第18-19页 |
1.2.3 镀冰衣保鲜 | 第19页 |
1.2.4 气调保鲜 | 第19-20页 |
1.2.5 化学保鲜 | 第20页 |
1.2.6 辐照保鲜 | 第20页 |
1.2.7 超高压保鲜 | 第20页 |
1.3 水产品新鲜度品质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3.1 感官评价 | 第21页 |
1.3.2 挥发性盐基氮(TVB-N) | 第21页 |
1.3.3 持水力与水分分布状态 | 第21-22页 |
1.3.4 色泽 | 第22页 |
1.3.5 质构 | 第22页 |
1.3.6 肌纤维微观结构 | 第22-23页 |
1.4 冷冻贮藏对水产品蛋白质及脂质特性的影响 | 第23-26页 |
1.4.1 蛋白质冷冻变性机理 | 第23-24页 |
1.4.2 蛋白质冷冻变性模型 | 第24-25页 |
1.4.3 蛋白质冷冻变性的评价及研究方法 | 第25页 |
1.4.4 水产品冻藏过程脂质氧化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5 水产品品质变化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1.6 蛋白质组学在水产品品质研究中的应用 | 第27-30页 |
1.6.1 蛋白质组学概述 | 第27页 |
1.6.2 蛋白质组学主要研究技术 | 第27-29页 |
1.6.3 蛋白质组学在水产品品质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第29-30页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0页 |
1.8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9 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第二章 中华管鞭虾冻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的评价与研究 | 第32-45页 |
2.1 前言 | 第32页 |
2.2 材料与设备 | 第32-33页 |
2.2.1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2-33页 |
2.2.3 原料及预处理 | 第33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33-35页 |
2.3.1 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 | 第33页 |
2.3.2 色泽的测定 | 第33-34页 |
2.3.3 质构特性的测定 | 第34页 |
2.3.4 汁液流失率的测定 | 第34页 |
2.3.5 低场核磁共振—水分分布的分析 | 第34页 |
2.3.6 微观结构的测定 | 第34页 |
2.3.7 感官评价 | 第34-35页 |
2.3.8 统计分析 | 第35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5-44页 |
2.4.1 挥发性盐基氮的变化 | 第35-36页 |
2.4.2 色泽的变化 | 第36-37页 |
2.4.3 质构特性的变化 | 第37-38页 |
2.4.4 汁液流失率的变化 | 第38-39页 |
2.4.5 水分分布的变化 | 第39-41页 |
2.4.6 微观结构的变化 | 第41-43页 |
2.4.7 感官评分的变化 | 第43-44页 |
2.5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中华管鞭虾冻藏过程中蛋白质特性变化研究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45-58页 |
3.1 前言 | 第45页 |
3.2 材料与设备 | 第45-47页 |
3.2.1 主要试剂 | 第45-46页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6-47页 |
3.2.3 原料及预处理 | 第47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47-50页 |
3.3.1 肌原纤维蛋白的制备 | 第47页 |
3.3.2 总巯基含量的测定 | 第47页 |
3.3.3 二硫键含量的测定 | 第47页 |
3.3.4 羰基含量的测定 | 第47-48页 |
3.3.5 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 第48页 |
3.3.6 内源荧光强度的测定 | 第48页 |
3.3.7 SDS-PAGE电泳分析 | 第48页 |
3.3.8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48-50页 |
3.3.9 统计分析 | 第50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0-57页 |
3.4.1 总巯基含量的变化 | 第50-51页 |
3.4.2 二硫键含量的变化 | 第51页 |
3.4.3 羰基含量的变化 | 第51-52页 |
3.4.4 表面疏水性的变化 | 第52-53页 |
3.4.5 内源荧光强度的变化 | 第53-54页 |
3.4.6 SDS-PAGE电泳分析 | 第54-55页 |
3.4.7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3.4.8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的验证 | 第56-57页 |
3.5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中华管鞭虾冻藏过程中肌肉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58-73页 |
4.1 前言 | 第58页 |
4.2 材料与设备 | 第58-60页 |
4.2.1 主要试剂 | 第58-59页 |
4.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9-60页 |
4.2.3 原料及预处理 | 第60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60-63页 |
4.3.1 品质指标的测定 | 第60页 |
4.3.2 蛋白质的提取 | 第60-61页 |
4.3.3 蛋白质酶解 | 第61页 |
4.3.4 iTRAQ试剂标记 | 第61-62页 |
4.3.5 强阳离子交换色谱(SCX)分离 | 第62页 |
4.3.6 反相液相色谱LC-MS/MS分析 | 第62页 |
4.3.7 蛋白质鉴定及数据分析 | 第62页 |
4.3.8 差异蛋白的分析 | 第62-63页 |
4.3.9 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统计分析 | 第63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3-72页 |
4.4.1 品质指标的变化 | 第63-64页 |
4.4.2 定量蛋白质组学对蛋白质的鉴定 | 第64-65页 |
4.4.3 差异蛋白的鉴定及分析 | 第65-66页 |
4.4.4 差异蛋白的聚类分析 | 第66-68页 |
4.4.5 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8-69页 |
4.4.6 差异蛋白与品质特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69-71页 |
4.4.7 中华管鞭虾冻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相关指示蛋白及机理分析 | 第71-72页 |
4.5 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中华管鞭虾冻藏过程中脂质特性变化研究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73-84页 |
5.1 前言 | 第73页 |
5.2 材料与设备 | 第73-74页 |
5.2.1 主要试剂 | 第73-74页 |
5.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4页 |
5.2.3 原料及预处理 | 第74页 |
5.3 试验方法 | 第74-76页 |
5.3.1 脂肪的提取及脂肪含量的测定 | 第74-75页 |
5.3.2 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 第75页 |
5.3.3 过氧化值(PV)的测定 | 第75页 |
5.3.4 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的测定 | 第75页 |
5.3.5 荧光化合物的测定 | 第75-76页 |
5.3.6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76页 |
5.3.7 统计分析 | 第76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76-83页 |
5.4.1 脂肪含量的变化 | 第76-77页 |
5.4.2 游离脂肪酸(FFA)含量的变化 | 第77-78页 |
5.4.3 过氧化值(PV)的变化 | 第78-79页 |
5.4.4 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的变化 | 第79-80页 |
5.4.5 荧光化合物的变化 | 第80-81页 |
5.4.6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第81-82页 |
5.4.7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的验证 | 第82-83页 |
5.5 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镀冰衣与迷迭香提取物对中华管鞭虾品质变化的影响 | 第84-99页 |
6.1 前言 | 第84页 |
6.2 材料与设备 | 第84-86页 |
6.2.1 主要试剂 | 第84-85页 |
6.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85页 |
6.2.3 原料及预处理 | 第85-86页 |
6.3 试验方法 | 第86-87页 |
6.3.1 镀冰衣及冻藏实验设计 | 第86页 |
6.3.2 挥发性盐基氮和汁液流失率的测定 | 第86页 |
6.3.3 低场核磁共振—水分分布的分析 | 第86页 |
6.3.4 肌原纤维蛋白的制备 | 第86页 |
6.3.5 总巯基和二硫键含量的测定 | 第86页 |
6.3.6 内源荧光强度的测定 | 第86-87页 |
6.3.7 脂肪的提取及脂肪含量的测定 | 第87页 |
6.3.8 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 第87页 |
6.3.9 过氧化值(PV)的测定 | 第87页 |
6.3.10 荧光化合物的测定 | 第87页 |
6.3.11 感官评价 | 第87页 |
6.3.12 统计分析 | 第87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87-98页 |
6.4.1 挥发性盐基氮的变化 | 第87-88页 |
6.4.2 汁液流失率的变化 | 第88-89页 |
6.4.3 水分分布的变化 | 第89-90页 |
6.4.4 总巯基和二硫键含量的变化 | 第90-92页 |
6.4.5 内源荧光强度的变化 | 第92-93页 |
6.4.6 脂肪含量的变化 | 第93-94页 |
6.4.7 游离脂肪酸(FFA)含量的变化 | 第94-95页 |
6.4.8 过氧化值(PV)的变化 | 第95-96页 |
6.4.9 荧光化合物的变化 | 第96-97页 |
6.4.10 感官评分的变化 | 第97-98页 |
6.5 小结 | 第98-99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99-101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99-100页 |
7.2 创新点 | 第100页 |
7.3 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个人简介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