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 导论 | 第9-26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12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2. 研究问题 | 第10-11页 |
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2-25页 |
1. 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 | 第12-15页 |
2. 关于适应、学校适应的研究 | 第15-23页 |
3. 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研究 | 第23-24页 |
4. 反思和评述 | 第24-25页 |
(三) 理论基础——社会排斥理论 | 第25-26页 |
二、 研究设计 | 第26-31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1. 文献法 | 第26页 |
2. 调查法 | 第26页 |
3. 数据分析法 | 第26页 |
4. 比较法 | 第26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三) 研究工具 | 第27-28页 |
1. 问卷结构 | 第27页 |
2. 问卷计分标准 | 第27页 |
3. 问卷信度 | 第27-28页 |
(四) 样本选取 | 第28-29页 |
(五) 实施调查 | 第29页 |
(六)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第29-31页 |
1. 基本信息 | 第29-30页 |
2. 农民工随迁子女父母文化程度 | 第30-31页 |
三、 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现状 | 第31-46页 |
(一) 学习适应 | 第32-38页 |
1. 学习态度 | 第33-34页 |
2. 学习方法 | 第34-35页 |
3. 家庭学习环境 | 第35-36页 |
4. 班级排名 | 第36-38页 |
(二) 师生关系适应 | 第38-40页 |
1. 影响师生关系的教师因素 | 第39-40页 |
2. 影响师生关系的学生因素 | 第40页 |
(三) 同伴关系适应 | 第40-43页 |
1. 社交能力 | 第41-42页 |
2. 孤独感 | 第42-43页 |
(四) 常规适应 | 第43-46页 |
1. 课堂规范 | 第44页 |
2. 日常规范 | 第44-46页 |
四、 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及分析 | 第46-54页 |
(一) 农民工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的学校适应差异分析 | 第46-47页 |
(二) 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性别差异分析 | 第47-48页 |
(三) 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年级差异分析 | 第48-49页 |
(四) 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适应是否有转学经历的差异分析 | 第49-50页 |
(五) 农民工随迁子女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校适应差异分析 | 第50-51页 |
(六) 家长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差异分析 | 第51-54页 |
1. 父亲文化程度不同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适应差异分析 | 第51-52页 |
2. 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适应差异分析 | 第52-54页 |
五、 结论与建议 | 第54-57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二) 建议 | 第55-57页 |
1. 给家长的建议 | 第55页 |
2. 给老师的建议 | 第55页 |
3. 给学校的建议 | 第55-57页 |
六、 研究不足之处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