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1页 |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 2.1 自我同一性的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 2.1.1 自我同一性的含义 | 第11页 |
| 2.1.2 同一性的扩散 | 第11-12页 |
| 2.1.3 自我同一性的类型 | 第12页 |
| 2.1.4 自我同一性的实证研究 | 第12页 |
| 2.1.5 中职生自我同一性研究现状及发展特点 | 第12-13页 |
| 2.2 学校归属感的相关研究 | 第13-17页 |
| 2.2.1 学校归属感的含义 | 第13-14页 |
| 2.2.2 学校归属感的相关理论 | 第14-15页 |
| 2.2.3 学校归属感的实证研究 | 第15-16页 |
| 2.2.4 自我同一性与学校归属感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第3章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3.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 3.2 研究工具 | 第17-18页 |
| 3.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8-19页 |
| 第4章 研究结果 | 第19-25页 |
| 4.1 中职生自我同一性、学校归属感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9-20页 |
| 4.1.1 中职生自我同一性基本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9页 |
| 4.1.2 中职生学校归属感基本情况描述统计分析 | 第19-20页 |
| 4.2 中职生自我同一性现状、学校归属感现状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 第20-24页 |
| 4.2.1 性别差异 | 第20页 |
| 4.2.2 年级差异 | 第20-21页 |
| 4.2.3 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 | 第21-22页 |
| 4.2.4 是否单亲家庭的差异 | 第22-23页 |
| 4.2.5 专业差异 | 第23-24页 |
| 4.3 中职生自我同一性和学校归属感的相关分析 | 第24页 |
| 4.4 学校归属感对自我同一性各维度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24-25页 |
| 第5章 分析讨论 | 第25-31页 |
| 5.1 中职生自我同一性与学校归属感性别差异现状 | 第25页 |
| 5.2 自我同一性与学校归属感的年级差异现状 | 第25-26页 |
| 5.3 不同专业中职生自我同一性与学校归属感的现状 | 第26-27页 |
| 5.4 自我同一性与学校归属感的相关分析 | 第27-28页 |
| 5.5 教育启示 | 第28-31页 |
| 5.5.1 创建良好学校环境 | 第28页 |
| 5.5.2 身正为范,树立良好教师形象 | 第28-29页 |
| 5.5.3 引导学生构建良好的同伴关系 | 第29页 |
| 5.5.4 引导学生合理学校投入 | 第29页 |
| 5.5.5 引导学生学校融入 | 第29-31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 附录 | 第34-37页 |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