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粮食加工工业论文--豆类制食品论文

鲜香糯豆酱加工工艺的研究及优化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20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豆酱概述第13-14页
        1.2.1 豆酱的营养价值第13页
        1.2.2 豆酱的功能性第13-14页
    1.3 豆酱的生产工艺第14-16页
        1.3.1 豆酱的原料第15页
        1.3.2 豆酱的基本工艺第15-16页
    1.4 微生物在豆酱发酵过程中的作用第16页
    1.5 豆酱的风味物质第16-17页
    1.6 豆酱的生产现状第17-18页
    1.7 立题背景和意义第18页
    1.8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18-20页
第二章 鲜香糯豆酱原料前处理工艺的研究与优化第20-30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0-22页
        2.1.1 材料与试剂第20页
        2.1.2 仪器设备第20-21页
        2.1.3 试验方法第21-22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2-29页
        2.2.1 原料主要成分分析第22页
        2.2.2 浸泡时间对鲜香糯豆酱酱曲中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第22-23页
        2.2.3 浸泡温度对鲜香糯豆酱酱曲中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第23-24页
        2.2.4 蒸煮压力对鲜香糯豆酱酱曲中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第24页
        2.2.5 蒸煮时间对酱曲中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第24-25页
        2.2.6 原料前处理工艺条件的响应面优化第25-29页
    2.3 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鲜香糯豆酱制曲工艺的研究与优化第30-37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0-31页
        3.1.1 材料与试剂第30页
        3.1.2 仪器设备第30页
        3.1.3 试验方法第30-31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1-36页
        3.2.1 不同米曲霉接种量对酱曲中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第31-32页
        3.2.2 不同制曲温度对酱曲中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第32页
        3.2.3 不同制曲时间对酱曲中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第32-33页
        3.2.4 制曲工艺条件的响应面优化第33-36页
    3.3 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鲜香糯豆酱发酵工艺的研究与优化第37-43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7-38页
        4.1.1 材料与试剂第37页
        4.1.2 仪器设备第37页
        4.1.3 试验方法第37-38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38-42页
        4.2.1 不同盐水量对鲜香糯豆酱中氨基态氮的影响第38-39页
        4.2.2 不同盐水浓度对鲜香糯豆酱中氨基态氮的影响第39页
        4.2.3 不同发酵温度对鲜香糯豆酱中氨基态氮的影响第39-40页
        4.2.4 不同发酵时间对鲜香糯豆酱中的氨基态氮的影响第40页
        4.2.5 发酵工艺条件的正交试验优化第40-42页
    4.3 小结第42-43页
第五章 鲜香糯豆酱的质量评价第43-55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43-45页
        5.1.1 材料与试剂第43页
        5.1.2 仪器设备第43页
        5.1.3 试验方法第43-45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45-54页
        5.2.1 感官评价结果第45-46页
        5.2.2 鲜香糯豆酱发酵中pH和总酸含量的变化第46页
        5.2.3 鲜香糯豆酱发酵中氨基态氮含量的变化第46-47页
        5.2.4 鲜香糯豆酱水分含量的变化第47页
        5.2.5 鲜香糯豆酱发酵中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的变化第47-48页
        5.2.6 鲜香糯豆酱发酵中还原糖含量的变化第48页
        5.2.7 鲜香糯豆酱发酵过程中食盐含量的变化第48-49页
        5.2.8 鲜香糯豆酱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第49-54页
        5.2.9 微生物指标的测定结果第54页
    5.3 小结第54-55页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第55-57页
    6.1 结论第55-56页
    6.2 讨论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带内生菌DNN6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及其对小黄鱼保鲜的研究
下一篇:新型地铁端部底架枕梁焊接变形的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