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微课成为在线学习传递教学内容的主要方式 | 第10-11页 |
1.1.2 微课资源的开发和制作普遍根据经验来设计 | 第11-12页 |
1.1.3 微课在线教学的交互性特征逐渐开始增强 | 第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集中理论层面分析,实践应用较少 | 第12-13页 |
1.2.2 缺乏对交互设计的认识,主观随意性强 | 第13页 |
1.2.3 关注交互设计软件,交互主体模糊 | 第13页 |
1.2.4 注重人际交互,忽视材料本身的设计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1.5.1 交互 | 第16-17页 |
1.5.2 交互式微课 | 第17-18页 |
1.5.3 学习效果 | 第18页 |
小结 | 第18-19页 |
2 交互式微课影响学习的因素分析 | 第19-26页 |
2.1 交互式微课影响学习的因素分类依据 | 第19-22页 |
2.1.1 基于交互理论的分析 | 第19-21页 |
2.1.2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分析 | 第21-22页 |
2.2 交互式微课影响学习的因素 | 第22-24页 |
2.2.1 教学内容 | 第23页 |
2.2.2 交互程度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26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6-40页 |
3.1 实验方案 | 第26-28页 |
3.2 实验材料的设计与开发 | 第28-35页 |
3.2.1 交互式微课设计的原则 | 第28-29页 |
3.2.2 交互式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 第29页 |
3.2.3 微课视频中演示模块的实现 | 第29-31页 |
3.2.4 微课视频中交互模块的实现 | 第31-35页 |
3.3 交互式微课学习效果的调研 | 第35-36页 |
3.3.1 调查研究目的 | 第35页 |
3.3.2 调查研究对象 | 第35页 |
3.3.3 调查研究工具 | 第35-36页 |
3.3.4 调查研究过程 | 第36页 |
3.4 交互式微课中不同交互次数和交互类型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实验 | 第36-40页 |
3.4.1 实验研究目的 | 第36页 |
3.4.2 实验研究对象 | 第36-37页 |
3.4.3 实验研究材料 | 第37页 |
3.4.4 实验研究过程 | 第37-40页 |
4 研究结果分析 | 第40-53页 |
4.1 交互式微课学习效果调研结果 | 第40-45页 |
4.1.1 数据整理 | 第40页 |
4.1.2 学习成绩分析 | 第40-41页 |
4.1.3 满意度问卷分析 | 第41-44页 |
4.1.4 结果讨论 | 第44-45页 |
4.2 交互式微课不同交互次数和交互类型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分析 | 第45-53页 |
4.2.1 实验数据处理 | 第45-46页 |
4.2.2 不同交互次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4.2.3 不同交互类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47-49页 |
4.2.4 结果讨论 | 第49-50页 |
4.2.5 实验二 | 第50-53页 |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53-56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53页 |
5.2 对交互式微课视频开发策略的建议 | 第53-55页 |
5.2.1 尝试开发交互次数较多的微课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 第54页 |
5.2.2 明确交互类型可能对交互式微课学习效果无显著影响 | 第54-55页 |
5.2.3 合理设计反馈形式使学习者主动学习 | 第55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1: “魔棒工具的使用”知识前测问卷 | 第60-61页 |
附录2: “魔棒工具的使用”知识后测问卷 | 第61-62页 |
附录3: 学习满意度问卷 | 第62-63页 |
附录4: 实验前测问卷 | 第63-64页 |
附录5: 实验后测问卷 | 第64-66页 |
附录6: 认知负荷问卷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