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BL混合式教学方式的构建及应用策略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6-19页 |
1.5.1 内容分析法 | 第16页 |
1.5.2 行动研究法 | 第16页 |
1.5.3 访谈法 | 第16-17页 |
1.5.4 问卷调查法 | 第17页 |
1.5.5 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9-29页 |
2.1 混合式学习 | 第19-24页 |
2.1.1 混合式学习的理论研究 | 第19页 |
2.1.2 混合式学习教学应用模型研究 | 第19-20页 |
2.1.3 影响混合式学习的主要因素研究 | 第20页 |
2.1.4 混合式学习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0-23页 |
2.1.5 混合式学习对教学的影响 | 第23-24页 |
2.2 PBL和协作学习 | 第24-27页 |
2.2.1 PBL需要多元化支持 | 第25-26页 |
2.2.2 协作需要多元化的形式 | 第26-27页 |
2.3 小结 | 第27-29页 |
3 C-PBL混合式教学方式的构建和应用策略设计 | 第29-40页 |
3.1 PBL混合式教学方式 | 第29-33页 |
3.1.1 PBL混合式教学方式 | 第29页 |
3.1.2 PBL混合式教学方式的特征 | 第29-32页 |
3.1.3 PBL混合式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3.2 C-PBL混合式教学方式 | 第33-34页 |
3.3 C-PBL混合式教学方式的应用策略 | 第34-40页 |
3.3.1 教学情境引导,形成个体问题 | 第34-35页 |
3.3.2 个体问题引导,多元协作实践 | 第35-38页 |
3.3.3 混合式平台的个性化支持 | 第38-40页 |
4 C-PBL混合式教学方式的实施 | 第40-53页 |
4.1 课程概况 | 第40-41页 |
4.2 学习者的分析 | 第41-42页 |
4.2.1 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分析 | 第41页 |
4.2.2 学习者课程专业技能分析 | 第41-42页 |
4.3 C-PBL混合式教学方式的教学过程 | 第42-46页 |
4.3.1 混合式学习环境的搭建 | 第42-43页 |
4.3.2 C-PBL混合式教学过程 | 第43-44页 |
4.3.3 提供多元化学习支持服务 | 第44-46页 |
4.4 C-PBL混合式教学方式的策略应用 | 第46-53页 |
4.4.1 设计个人任务单 | 第46-47页 |
4.4.2 组织个人任务的协作活动 | 第47-49页 |
4.4.3 建立个体任务协作评价单 | 第49页 |
4.4.4 个人任务的综合协作评价 | 第49-50页 |
4.4.5 混合式协作学习环境集成 | 第50-53页 |
5 实施效果分析 | 第53-61页 |
5.1 Moodle平台数据分析 | 第53-54页 |
5.2 数据分析 | 第54-58页 |
5.2.1 问卷信度分析 | 第55页 |
5.2.2 教学方式的策略效果分析 | 第55-57页 |
5.2.3 相关性分析 | 第57-58页 |
5.3 访谈结果的分析 | 第58-59页 |
5.4 小结 | 第59-61页 |
六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61页 |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61-63页 |
6.2.1 研究不足 | 第61-62页 |
6.2.2 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录1 课前访谈提纲 | 第68-69页 |
附录2 课后访谈提纲 | 第69-70页 |
附录3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 第70-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