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问题缘起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有关研究概述 | 第12-14页 |
1.2.1 国外有关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有关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存在的不足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设置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选择 | 第15-16页 |
2 知识基础 | 第16-25页 |
2.1 绩效管理内涵、思想、方法 | 第16-21页 |
2.1.1 绩效管理内涵 | 第16-17页 |
2.1.2 绩效管理思想 | 第17-19页 |
2.1.3 绩效管理方法 | 第19-21页 |
2.2 企业创新型人才涵义与特性 | 第21-23页 |
2.2.1 企业创新型人才涵义 | 第21-22页 |
2.2.2 企业创新型人才特性 | 第22-23页 |
2.3 民营企业成长期的界定及特征 | 第23-25页 |
2.3.1 民营企业成长期界定 | 第23页 |
2.3.2 民营企业成长期特征 | 第23-25页 |
3 民营企业成长期创新型人才绩效管理 | 第25-33页 |
3.1 民营企业成长期创新型人才绩效管理基本原则 | 第25-27页 |
3.1.1 绩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原则 | 第25页 |
3.1.2 节约成本原则 | 第25页 |
3.1.3 以人为本原则 | 第25-26页 |
3.1.4 员工参与原则 | 第26页 |
3.1.5 适度授权原则 | 第26-27页 |
3.1.6 实施全面薪酬原则 | 第27页 |
3.1.7 促进创新原则 | 第27页 |
3.2 民营企业成长期创新型人才绩效管理主要模式 | 第27-30页 |
3.2.1 “粗放简易”式 | 第27-28页 |
3.2.2 “检查评比”式 | 第28-29页 |
3.2.3“共同参与”式 | 第29页 |
3.2.4 “自我管理”式 | 第29-30页 |
3.3 民营企业成长期创新型人才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3页 |
3.3.1 不能“因时制宜”的问题 | 第30-31页 |
3.3.2 绩效评价指标较为薄弱的问题 | 第31页 |
3.3.3 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脱节的问题 | 第31页 |
3.3.4 忽视员工主体性的问题 | 第31-32页 |
3.3.5 绩效激励手段过于单一的问题 | 第32页 |
3.3.6 创新型人才绩效管理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 第32-33页 |
4 CE公司创新型人才绩效管理现状 | 第33-45页 |
4.1 CE公司基本情况 | 第33-36页 |
4.1.1 CE公司的总体概述 | 第33-34页 |
4.1.2 CE公司发展历程描述 | 第34-35页 |
4.1.3 CE公司创新型人才结构 | 第35-36页 |
4.2 CE公司创新型人才绩效管理实践 | 第36-38页 |
4.2.1 CE公司绩效管理总体思路 | 第36页 |
4.2.2 CE公司创新型人才绩效管理的主要做法 | 第36-38页 |
4.3 CE公司创新型人才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8-45页 |
4.3.1 创新型人才绩效管理的满意度调查 | 第38-43页 |
4.3.2 创新型人才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43-45页 |
5 CE公司创新型人才绩效管理改进策略 | 第45-50页 |
5.1 绩效管理改进建议 | 第45-48页 |
5.1.1 确立现代绩效管理体系 | 第45页 |
5.1.2 实施科学的绩效计划 | 第45-46页 |
5.1.3 建立制度化的员工参与机制 | 第46页 |
5.1.4 完善团队绩效评价体系 | 第46-47页 |
5.1.5 丰富绩效应用手段 | 第47页 |
5.1.6 围绕“创新”创新管理 | 第47-48页 |
5.2 实施绩效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48-50页 |
5.2.1 企业管理者应当转变管理思维 | 第48-49页 |
5.2.2 在实施科学绩效管理的同时也要考虑成本因素 | 第49页 |
5.2.3 应当使绩效沟通贯穿于绩效管理的全过程 | 第49-50页 |
6 总结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附录:CE公司创新型人才绩效管理满意度调查问卷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