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学习社区中凝聚子群的互动行为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解读 | 第12-19页 |
第一节 虚拟学习社区 | 第12-13页 |
一、虚拟社区 | 第12页 |
二、虚拟学习社区 | 第12-13页 |
三、虚拟学习社区的类型 | 第13页 |
第二节 凝聚子群 | 第13-15页 |
一、社会网络分析 | 第13-14页 |
二、凝聚子群 | 第14-15页 |
第三节 网络互动 | 第15-16页 |
一、网络互动的含义 | 第15页 |
二、网络互动的特征 | 第15-16页 |
三、网络互动的分类 | 第16页 |
第四节 行为动机理论 | 第16-19页 |
一、行为理论 | 第17页 |
二、动机理论 | 第17-19页 |
第三章 虚拟学习社区中凝聚子群的互动分析 | 第19-29页 |
第一节 虚拟学习社区中凝聚子群互动的要素 | 第19-20页 |
第二节 虚拟学习社区中凝聚子群的分析 | 第20-27页 |
一、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分析 | 第21-23页 |
二、虚拟学习社区的凝聚子群分析 | 第23-27页 |
第三节 虚拟学习社区中凝聚子群互动的特点 | 第27-29页 |
第四章 虚拟学习社区凝聚子群互动行为因素分析 | 第29-41页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样本收集 | 第29-30页 |
一、调查问题的提出 | 第29页 |
二、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29页 |
三、调查问卷的检验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30-38页 |
一、社区互动情况统计分析 | 第30-32页 |
二、影响互动的个体因素分析 | 第32-35页 |
三、影响互动的群体因素分析 | 第35-38页 |
第三节 结论 | 第38-41页 |
一、影响虚拟学习社区凝聚子群互动的个体因素 | 第38-39页 |
二、影响虚拟学习社区凝聚子群互动的群体因素 | 第39-41页 |
第五章 虚拟学习社区中凝聚子群有效互动的策略 | 第41-45页 |
第一节 激发个体参与互动的策略 | 第41-42页 |
一、内容贴近目标 | 第41页 |
二、满足多种需求 | 第41-42页 |
三、搭建情感桥梁 | 第42页 |
四、增强自我效能 | 第42页 |
第二节 促进群体积极互动的策略 | 第42-45页 |
一、创设优良环境 | 第42-43页 |
二、组织有效的合作 | 第43-44页 |
三、发挥群体领袖作用 | 第44页 |
四、增强群体凝聚力 | 第44-45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 第45页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 | 第45页 |
第三节 研究的展望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