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1.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论语》英译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选题缘由以及期望达到的目的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概述 | 第12-13页 |
2. 国学与“国学热” | 第13-17页 |
2.1 何渭“国学” | 第13-14页 |
2.2 儒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 第14页 |
2.3 中华典籍的代表作品——《论语》 | 第14-15页 |
2.4 《论语》的成书及其历史价值 | 第15-17页 |
3. 论语英译史 | 第17-23页 |
3.1 外译时期 | 第17-18页 |
3.2 传教士英译时期 | 第18-20页 |
3.3 中坚时期 | 第20-21页 |
3.4 英译热潮时期 | 第21-23页 |
4. 《论语》英译研究的不足 | 第23-25页 |
4.1 研究视角较为单一 | 第23页 |
4.2 研究缺乏系统性 | 第23页 |
4.3 研究对象相近 | 第23-25页 |
5. 汉籍欧译三大师之一——理雅各 | 第25-27页 |
5.1 理雅各.翻译初衷,贡献及其局限性 | 第25-26页 |
5.2 各方评价及其译文特色 | 第26-27页 |
6. 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 第27-29页 |
6.1 历史贡献及其影响力 | 第27-28页 |
6.2 翻译初衷 | 第28-29页 |
7. 理雅各译文特色举例 | 第29-31页 |
7.1 谨遵原文要义 | 第29-30页 |
7.2 对应原文句式且大量作注 | 第30-31页 |
8. 辜鸿铭译文的特色 | 第31-34页 |
8.1 不拘泥句式,再现原文风格 | 第31-32页 |
8.2 名人话语做注,利用西方名人类比《论语》中人 | 第32页 |
8.3 译文符合西方读者语言习惯 | 第32-34页 |
9. 多角度具体对比探讨二者译文 | 第34-46页 |
9.1 对于人名的不同表述 | 第34页 |
9.2 句式的处理 | 第34-35页 |
9.3 对某些中国元素的不同解读 | 第35-36页 |
9.4 感情色彩的轻重比较 | 第36-37页 |
9.5 翻译策略的不同 | 第37-38页 |
9.6 对历史上一些有争议的文句翻译 | 第38-39页 |
9.7 二者对“核心文化词”的不同译法 | 第39-40页 |
9.8 简单指出几处二者译文中的不足 | 第40-43页 |
9.9 译者的行文策略与特色总结 | 第43-46页 |
10.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件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