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导论 | 第12-22页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7页 |
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三)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四)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第19-21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五) 本项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21-22页 |
1. 本项研究的创新 | 第21页 |
2. 本项研究的不足 | 第21-22页 |
一、历史经纬:我国少数民族高考招生政策的历史沿革 | 第22-27页 |
(一) 第一阶段:同等成绩,优先录取(1950—1966) | 第22-23页 |
(二) 第二阶段:严重摧残,陷入低谷(1966—1977) | 第23页 |
(三) 第三阶段:民族预科,成就非凡(1977—2002) | 第23-25页 |
(四) 第三阶段:科学分类,完善政策(2002—至今) | 第25-27页 |
二、现实观照:我国少数民族高考招生政策的现实分析 | 第27-35页 |
(一) 我国现行少数民族高考招生政策的设计原则 | 第27-30页 |
1. 兼顾少数民族高考招生政策的公平原则 | 第27-28页 |
2. 确保少数民族高考招生政策的效率原则 | 第28-30页 |
(二) 我国现行少数民族高考招生政策的操作困境 | 第30-31页 |
1. "入口"宽松导致的生源质量下降 | 第30页 |
2. 照顾政策多样化显现的供需失调状态 | 第30-31页 |
3. "不精准照顾"导致的家庭收支失衡 | 第31页 |
4. 照顾政策执行结果与目标出现偏差 | 第31页 |
(三) 我国现行少数民族高考招生政策具有局限性 | 第31-35页 |
1. 少数民族高考招生政策制定有失偏颇 | 第32-33页 |
2. 少数民族高考招生政策执行出现偏差 | 第33页 |
3. 少数民族高考招生制度本身存在漏洞 | 第33-35页 |
三、国际视野:国外少数民族高考招生政策改革的案例分析 | 第35-43页 |
(一) 美国少数民族高考招生照顾政策改革分析研究 | 第35-39页 |
1. 美国民族招生政策的目标价值 | 第35-36页 |
2. 美国民族招生政策特点 | 第36-38页 |
3. 中美高考招生照顾政策比较 | 第38-39页 |
(二) 澳大利亚少数民族高考招生照顾政策改革分析研究 | 第39-43页 |
1. 澳大利亚民族招生政策的目标价值 | 第39-40页 |
2. 澳大利亚民族招生政策特点 | 第40-41页 |
3. 中澳高考招生照顾政策比较 | 第41-43页 |
四、政策建言:我国少数民族高考招生政策的发展路向 | 第43-51页 |
(一) 我国少数民族高考招生政策改革的要素分析 | 第43-45页 |
1. 协调能力原则与配额制的关系 | 第43页 |
2. 平衡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 第43-44页 |
3. 实现少数民族高考招生政策所体现的"人"的价值 | 第44页 |
4. 平衡少数民族高考招生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 第44-45页 |
(二) 少数民族高考招生政策改革的实施步骤 | 第45-49页 |
1. 确立享受优惠政策的标准 | 第45页 |
2. 制定科学的录取优惠政策 | 第45-47页 |
3. 设置合理的少数民族高考招生考试模式 | 第47-49页 |
(三) 加强对少数民族高考招生的政策保护 | 第49-51页 |
1. 把握帮扶政策尺度 | 第49页 |
2. 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 第49-50页 |
3. 强化行政问责制度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学术论文目录 | 第59页 |